香港黄大仙区幼稚园升学率如何,孩子到香港上学需要注意什么?
上周和一位刚搬进黄大仙区的朋友喝茶,她焦虑地翻着五六间幼稚园的招生简章,突然问我:”你说,这区的升学率到底怎么样?”我一时语塞——这个问题,表面上问的是数字,背后藏的却是香港家长普遍的教育焦虑。
说实话,我向来对”升学率”这个指标抱有怀疑。三年前我侄女入读黄大仙某间标榜”百分百升读名校”的幼稚园,结果发现所谓”名校”不过是区内几间 band 1 小学的附属幼儿园。这种数字游戏,某种程度上就像超市标价”买一送一”,送的往往是你并不需要的赠品。
有趣的是,黄大仙区的幼稚园似乎分成两大阵营:一类是传统名校附属幼儿园,整天强调学术训练和纪律;另一类是新式教育机构,主打快乐学习和全人发展。我观察到一个矛盾现象:家长们在茶余饭后批评教育制度功利,但选学校时第一个问的还是”升小成绩如何”。
不得不承认,香港的教育生态就像个高压锅——黄大仙区也不例外。最近有间幼稚园推出”小一模拟面试班”,接收三岁孩童,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区內商场看到的一幕:一个约莫四岁的孩子边哭边背诵乘法表,母亲在一旁焦急地看表。我们是否在盲目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过早地剥夺了孩子的童年?

但话说回来,单纯指责家长也不公平。在这个连幼儿园都要争破头的环境下,谁都不敢拿孩子的未来冒险。我认识一位黄大仙区幼稚园教师,她说最难受的是看到家长眼中的恐惧——那种”如果不从现在开始抓紧,孩子就会落后”的恐慌。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成功升学”的定义。去年有间位于凤德村的幼稚园开始推行”社区探索课程”,带孩子去街市认蔬菜、到公园观察昆虫。最初不少家长质疑这种”不务正业”的教学方式,但有趣的是,这批孩子在后来的面试中反而表现更出色,因为他们学会了真实地表达和思考。
说到底,黄大仙区的升学率如何,取决于我们想要什么样的教育。是培养一个擅长应试的学生,还是塑造一个保持好奇心的终身学习者?也许,我们需要少关注一些冰冷的百分比,多思考什么样的童年值得拥有。
下次朋友再问我升学率的问题,我可能会建议她:去幼稚园门口看看放学时的孩子们,是带着笑容还是满脸倦容——这个指标,可能比任何升学数据都来得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