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黄大仙区小学排行榜,快看看哪个学校最适合你的孩子

黄大仙区小学排行榜游戏:一场没有赢家的焦虑竞赛

前几天在钻石山喝茶,隔壁桌几位家长正热火朝天地讨论转校事宜。”听说XX小学今年DSE成绩跌出全港前50″、”我们要不要试试申请那间新开的国际课程班?”——这样的对话在黄大仙区的茶餐厅里早已司空见惯。作为在这个区住了二十多年的老街坊,我看着各类教育机构每年发布的”名校排行榜”,总觉得像是场精心设计的集体幻觉。

记得去年帮亲戚研究入学资料时,我发现某个常年在榜单前三的学校,其”优异表现”居然有80%依赖于课后补习班的加持。这让我不禁怀疑:我们追捧的到底是学校的教育质量,还是家长们的钞能力?有次和一位退休小学校长喝茶,他苦笑着说:”现在某些学校的管理层更像商业总监,整天盘算着怎么在榜单上跳格子。”

黄大仙区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些排名中游的学校反而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做得更出色。譬如慈云山有间不起眼的教会学校,他们的学生连续三年在科技创新大赛中击败传统名校。但你在主流排行榜上永远找不到它——因为评判标准里”课外活动得分”只占15%,而”公开试成绩”占了60%权重。这种评价体系,就像用体重秤来衡量一个人的幽默感。

最近教育局推行”全方位学习”框架后,情况变得愈发荒诞。我认识的一位班主任吐槽,现在每周要花10小时填写各种评估表格,”真正站在讲台上的时间反而被压缩了”。更讽刺的是,有学校为了提升”校园设施”评分,特意扩建了豪华游泳池,尽管他们的体育课每周只有两节。

香港黄大仙区小学排行榜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优质教育”的定义。有次在黄大仙祠遇到一对母子,孩子正在认真记录建筑纹样——后来才知道是附近学校布置的民俗考察作业。这种看似”不务正业”的教学设计,反而比刷题更能培养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香港教育需要的不是更多排行榜,而是打破排名迷思的勇气。

当所有学校都在追求相同的量化指标时,我们最终得到的只会是流水线产品般的教育成果。下次看到某某排行榜时,也许该问问:这个排名究竟满足了谁的需求?是真正需要多元发展的孩子,还是焦虑的中产阶级家长?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185 8905 212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9:30-18:30,
节假日休息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