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埔区小学有哪些,原来如此
上周和老友茶聚,聊起他家孩子明年要升小一,正为大埔区哪间小学合适犯愁。我抿了口普洱,不禁想起五年前自己带着孩子走访学校的经历——那种夹杂着期待与焦虑的复杂心情,至今记忆犹新。
很多人以为择校就是看排名、看升学率,要我说,这种想法未免太过片面。就拿大埔旧墟公立学校来说,坊间总说它的学术成绩亮眼,但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某个周三下午路过时看到的场景:操场上十几个孩子正围着老师学习种植香草,裤腿上沾着泥点却笑得格外灿烂。这种不着痕迹的生活教育,恐怕才是真正塑造人格的关键。
另一方面,我始终对某些标榜”国际视野”的学校存有疑虑。去年参观过一间私立小学,走廊上挂满各国国旗,课程表上塞满了双语教学,但细问才发现,他们的外教流动性极大——有个班级一学年换了三位英语老师。这种表面的国际化,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或许不如那些扎根社区的老牌学校,至少能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大埔区的家长普遍有种”围城心态”:本地家长拼命想把孩子送进所谓”精英学校”,而不少新移民家长反而更青睐那些注重传统文化传承的社区小学。这种认知错位很值得玩味——我们是否太过迷信某些教育标签,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大埔天主教小学的何校长。有次在校门口遇见他,这位两鬓斑白的老教育工作者正蹲着身子帮一年级学生系鞋带。这个细微的举动让我感触颇深:比起华丽的校园设施,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或许才是选择学校时最该考量的”软指标”。
当然,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对我而言,最终选择让儿子就读大埔官立小学,看中的是它不紧不慢的教育节奏——不会过早地把孩子推入竞争漩涡,又保持了足够的学习挑战性。记得有次儿子数学考砸了,老师却在联系簿上写道:”看到他主动帮助同学理解题目,这比分数更珍贵。”这种教育理念,正是我所期待的。
择校这件事,说到底是场价值观的博弈。那些光鲜的升学数据背后,藏着多少夜半苦读的童年?那些号称培养领袖的精英教育,是否正在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每当我路过那些灯火通明的补习社,看到背着沉重书包的幼小身影,总会想起教育家杜威的那句话:”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或许,我们该少些焦虑,多些信任——信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信任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价值。毕竟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将孩子塑造成某种标准产品,而在于帮他们发现属于自己的生命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