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埔区中学怎么选,这些你都get到了吗?
朋友上个月找我喝酒,三杯下肚就开始唉声叹气。原来他家小子明年升中,夫妻俩为了选校已经吵了不下十次。太太心仪区内那所Band 1英文中学,说是“升学率有保障”;他却觉得儿子活泼好动,更适合那所有机农场的创新学校。“难道非要挤进名校才算成功?”他红着眼睛问我。
这话倒让我想起去年在太和街市遇见的老同学。她女儿当年以一分之差错过某名校,最后进了家区内的Band 2学校。没想到这孩子在校内戏剧社找到舞台,去年还代表香港去海外参赛。“有时候错过所谓最好的,反而遇见最合适的。”她说着往菜篮里装番茄,语气轻松得像在讨论今晚煲什么汤。
选择中学这件事,说起来真像个悖论。家长们挤破头要进名校,但据我观察,那些真正出色的学生,反倒像是在任何环境都能发光的萤火虫。我侄女就读大埔某传统女校,她说最佩服的物理老师其实是Band 2学校挖来的——“好老师像蒲公英种子,谁知道会飘到哪里生根?”
说到选校指标,大家都盯着DSE成绩和大学入学率。但有个现象很有趣:某些升学率亮眼的学校,学生心理咨询室的预约名单也长得惊人。这让我不禁怀疑,我们是不是在用一套工业化的标准,来衡量本该千姿百态的生长过程?

有件事可能很多家长没注意到:大埔其实藏着些特色学校。像那所把课堂搬到船湾淡水湖的中学,他们的生态课程连大学教授都来取经。还有家小型直资学校,学生每周都要参与社区服务——这些经历在申请海外大学时,反而比全A成绩单更让人眼前一亮。
说到这不得不提个现实问题:交通。认识个家住林村的孩子,每天花三小时往返沙田名校。有次在巴士上遇见他,抱着书包睡得东倒西歪。后来他转回区内中学,反而在田径场上拿了好几个奖牌。时间这东西,省下来用在热爱的事情上,或许比耗在路上更值得。
我总觉得选学校像选鞋子,光看款式不够,得知道合不合脚。有个家长的做法很妙:她带着儿子去心仪学校的开放日,不看实验室有多新,反倒盯着布告栏上的社团海报看。“如果一个学校篮球队只有5个人,合唱团却挤爆礼堂,你就知道这里的孩子真正喜欢什么。”
最后说个可能不太政治正确的话:有时候家长执着于选名校,或许是在满足自己的未完成情结。邻居陈太当年没考上大学,现在天天盯着女儿做功课到凌晨。有次听见小姑娘在阳台哭:“为什么我的人生要为你重活一次?”这话像根针似的,刺得人心里发疼。
说到底,教育不该是场军备竞赛。每次经过大埔那些中学门口,看着穿不同校服的孩子说笑打闹,总觉得他们像不同品种的树苗——有的适合向阳山坡,有的爱在溪边生长。或许最好的学校,不是最耀眼的那所,而是能让特定孩子发出独特光芒的地方。
记得有次采访教育学者,他说过句很有意思的话:“香港教育最缺的不是名校,是选择名校之外的勇气。”现在朋友每次找我聊选校的事,我都会倒杯茶给他:“不如先问问孩子,他想在什么样的地方度过人生中最躁动也最美好的五年?”
毕竟啊,那些打着领带匆匆赶路的银行家,和戴着草帽在农田里记录生态数据的研究员,谁又能断定哪种人生更值得过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