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屯门区幼稚园择校指南,快看看你的孩子适合上香港的学校吗?

屯门幼稚园选择手记:当我们在谈论择校时,到底在选择什么?

上周在屯门市广场的咖啡店,无意间听到隔壁桌两位年轻妈妈的对话。”我排了四间学校的申请表,凌晨三点就去排队,结果抽签号码还是排到两百开外…”另一位叹气道:”我家那个才两岁半,现在每天要上两堂playgroup,就为了面试时能多认几个字。”

我不禁搅动着手中的拿铁,想起五年前带着大女儿走访屯门幼稚园的经历。那时候的我,何尝不是和这些妈妈一样,把幼稚园当作了人生的第二个高考考场?

有人说屯门是”教育沙漠”,我倒是觉得这话有失偏颇。与其说是资源匮乏,不如说是信息过载下的选择焦虑。就拿我家大女儿就读的青松湖幼稚园来说吧——当时选择它,仅仅是因为面试那天,校长蹲下来和我女儿说话时,眼睛是平视的。

这个细节可能听起来很矫情,但在参观了七八间学校后,我发现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教育者并不多。太多学校把”双语教学”、”IB课程”挂在嘴边,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尊重。我记得有间知名幼稚园的招生主任,自始至终都在对着我说话,仿佛三岁的孩子只是个附属品。

香港屯门区幼稚园择校指南

说到课程设置,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屯门区的幼稚园似乎特别钟情于”森林教育”。光是过去半年,就有三间学校开辟了所谓的”自然探索区”。最夸张的那间,硬是在天台铺了层人造草皮,摆了几个盆栽就号称”森林教室”。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屯门公园爬真树的时光,现在的孩子却要对着一盆富贵竹进行”自然教育”。

我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这些创新尝试。但择校时我们是否过于关注这些表面功夫,而忽略了更本质的东西?比如教师的流动率——有间学校每年更换率达40%,却用华丽的校舍和ipad教学来吸引家长。又比如课后安排:有些学校把课程排得比投行经理的日程还满,三岁的孩子要从早八点待到晚六点,美其名曰”全方位培养”。

说到这里,我得承认自己也是个矛盾的家长。明明知道游戏的重要性,却还是给女儿报了两个课外班。这种焦虑感,在屯门似乎特别明显——可能是因为这里夹在天水围的平民化和元朗的精英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育焦虑带。

最近有个现象很值得玩味:越来越多屯门家长开始选择区内的小众幼稚园。这些学校可能没有光鲜的网站,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但胜在师生比例合理,教育理念扎实。我认识的一位建筑师妈妈,甚至放弃了对面的国际幼稚园,选择了一间只有三个课室的家庭式幼儿园。”至少那里的老师记得每个孩子对什么过敏,”她说,”而不是只会背教学大纲。”

说到底,择校这件事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我越来越觉得,在屯门这样的社区环境中,与其追求”最好”的学校,不如寻找”最合适”的。就像买鞋一样,再漂亮的鞋子,不合脚也是徒劳。

最近每次经过屯门河,看到那些在岸边追逐白鹭的孩子,我都会想:也许我们该少些焦虑,多些信任。信任孩子的适应能力,信任教育的本质力量,也信任这个我们选择的社区——毕竟,教育的真谛,从来都不只在围墙之内。

(后记:写这篇文章时,小女儿正在地板上堆积木。我忽然意识到,比起选择哪间幼稚园,或许更重要的是记住:她今年三岁,最喜欢的是恐龙和草莓冰淇淋,而这是个一旦错过就再也不会回来的年纪。)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185 8905 212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9:30-18:30,
节假日休息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