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油尖旺区幼稚园入学条件,看完可以少走好多弯路!
去年秋天,我和太太站在油麻地一栋唐楼的天台上,望着楼下排成长龙的家长,突然觉得荒谬又真实——这哪里是报读幼稚园,分明是在抢购限量版球鞋。我家小子明明连话都说不利索,却已经要开始参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说实话,我原本对”赢在起跑线”这种说法嗤之以鼻。直到亲眼见到那位凌晨三点就来排队的妈妈——她裹着毛毯,手里还捧着本蒙特梭利教育法——我才意识到,在这个全港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教育的竞争从尿布时期就开始了。
油尖旺区的幼稚园有个有趣的现象:越是藏在巷弄里的”蚊型”学校,往往越难进。就像庙街那家号称”幼儿界隐世高手”的幼稚园,门口连个像样的招牌都没有,却要求家长必须能说流利的普通话、英语和粤语。我认识的一位律师朋友,为了让孩子入园,特意去考了个普通话等级证书,真是比打官司还拼。
更让我困惑的是,这些学校对家长的考察有时比对孩子还严格。有一次面试,园长看着我的职业一栏(自由撰稿人),委婉地说:”我们更倾向父母工作时间稳定的家庭。”我差点脱口而出:难道创意行业就不配养娃?后来才悟出,他们真正担心的是家长没法准时接送孩子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是的,这里连三岁小孩的日程表都比我的充实。

说到入学条件,最魔幻的当属那条”需提供家庭学习环境证明”。我家那位才两岁半的小祖宗,居然要有专属的书架和阅读区?拜托,他现在最爱的”读物”是冰箱贴和遥控器。但为了通过家访,我们还是连夜把客厅改造成了迷你图书馆,连婴儿床都塞了本唐诗三百首——虽然他现在更乐意啃书角而不是翻书页。
有趣的是,在这片充斥着焦虑感的择校战场上,我反而发现了一些反其道而行的家长。在柯士甸道遇到的一位父亲就说:”我专门选那家允许孩子玩泥巴的学校。在这个年纪,学会怎么和小伙伴抢玩具比背唐诗重要多了。”这种论调在油尖旺简直像清流——或者说异类。
如今我家小子总算进了家还算满意的学校。回头看这段经历,最深的感触是:在这个霓虹闪烁的闹市里,所谓的入学条件其实是一场微妙的双向选择。学校在筛选家庭的同时,家长也在透过这些条件窥探学校的价值观。就像广东道上那些亮着霓虹的招牌,每所学校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宣告:我们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香港下一代。
或许某天,当我家小子终于能读懂这篇文章时,会笑着问他老爸:”原来我小时候你们这么折腾啊?”而我也许会指着窗外那些行色匆匆的家长说:”看,这就是油尖旺——连幼稚园都能教你人生第一课关于竞争与选择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