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元朗区中学怎么选,原来如此

元朗择校记:当教育变成一场豪赌

上周和表姐喝下午茶,她突然放下茶杯长叹一声:“我家仔仔明年要升中了,元朗十几间中学,选得我头发都白。”她手机里存着各路学校的排名表、DSE成绩对比图、课外活动清单,密密麻麻的标注像极了股市分析图。我忽然想起十年前帮亲侄女选校时,元朗还只是个被戏称为“教育荒漠”的地方——如今这里竟成了家长们的修罗场。

最讽刺的是,所有人都在追逐那几所“神校”,却忘了问孩子到底适不适合。我邻居去年硬是把儿子塞进某band1A名校,结果那孩子现在每周要花三小时单程通勤,最近还被诊断出轻度焦虑症。元朗大道上的校巴车队每天清晨排成长龙,车里挤满了睡眠不足的青少年,这景象总让我想起跨境学童——明明就在本区读书,却活出了异地上学的疲惫感。

有个观点可能不太政治正确:我觉得元朗某些band2中学反而藏着惊喜。譬如那间被戏称为“少林寺”的男校,虽然学术排名不亮眼,但他们的机械人团队去年居然在国际赛打赢了传统名校。校长是个务实派,有次在社区展演上直言:“我们教孩子修水电比教他们背唐诗更用心”——这话听着粗糙,但想想现在香港技工时薪比大学生还高,莫名觉得有理。

我特别留意到有个现象:元朗家长最近开始追捧那些有“特色教室”的学校。有间中学把天台改成生态农场,另一间在走廊摆满3D打印机。但去开放日时我发现,某些学校的豪华设备间落着薄灰——看来又是“面子工程”的套路。真正在做事的,反倒是那间课室桌椅都掉漆的老牌学校,他们的老师周末会带学生去南生围做湿地研究。

香港元朗区中学怎么选

说到底在元朗选校,像在菜市场挑活鱼——不能光看摆盘,得看鲜活度。有家长用尽人脉把孩子送进名校,结果发现儿子在管弦乐团当了三年的谱架管理员;也有孩子在不被看好的学校遇到个化学老师,天天放学留堂带学生做实验,最后竟教出个奥林匹克金牌。

最近天水围那边新开了间直资学校,宣传册做得比豪宅楼书还精美。但我表姐去说明会回来直摇头:“礼堂冷气冷得像停尸间,校长说话像AI朗读。”倒是在老区巷弄里的某间教会学校,看到学生们在篮球架下给流浪猫喂食,忽然觉得教育本该有的温度就在这里。

或许我们该承认,没有完美的学校,只有是否合适的相遇。元朗的教育图景正在剧变,新市镇移民潮与本土文化的碰撞让这里变得特别——既保留着围村传统的朴实,又涌动着创新实验的野心。下次经过那些校门时,不妨听听里面传出的声音:是整齐划一的朗诵声,还是夹杂着笑声的讨论喧哗?

毕竟选择学校不是在超市挑罐头,保质期长的未必最有营养。有时候,那些允许孩子偶尔犯错、偶尔发呆的校园,反而能长出更坚韧的人生根须。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185 8905 212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9:30-18:30,
节假日休息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