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沙田区中学入学条件,想上香港学校的家长看过来吧!

沙田择校记:当教育变成一场精心设计的游戏

上周在沥源街市碰到陈太,她眼下的黑眼圈快掉到下巴了。”连续三个月凌晨四点去排队交表,你说疯不疯?”她攥着买菜篮子的手指关节发白,”就为了搏一个叩门机会。”

这就是沙田区中学入学的魔幻现实。表面上,教育局那套”中一派位机制”写得明明白白——按成绩组别、家长选择、随机编号。但真正在这片学区浸淫过的家长都知道,那本厚厚的入学指南里,藏着太多没写进的潜规则。

我儿子三年前经历这场混战时,我才惊觉所谓的”就近入学”根本是个伪命题。沙田区TOP3的中学,每年接收的”区外尖子生”比本校网内学生还多。有次在校务处偶然瞥见一份内部备忘录,上面赫然写着:”预留15%学位作弹性调配”。问是什么标准?主任笑着搓搓手指:”当然是看能带来什么资源。”

最讽刺的是,那些整天把”全人教育”挂在嘴边的名校,筛选标准却越来越像精算师报表。我见过有个孩子因为围棋业余六段被直接录取——后来才知道他父亲给学校捐了套智能围棋教学系统。另一个女孩的”杰出社区服务奖”背后,是她当立法会议员的舅舅安排的媒体摆拍。

香港沙田区中学入学条件

不是说所有学校都这样。有些真正用心的二线学校反而在踏踏实实做教育。像马鞍山那所不起眼的基督教中学,他们的老师会每周给家长手写学生学习进度表。可惜这类学校正在被焦虑的中产家长们集体忽视——毕竟没人愿意拿孩子的未来赌校长的良心。

现在沙田家长圈里最流行的是”档案包装术”。普通学生活动经历要翻译成”跨国文化实践”,补习班成绩要包装成”学术自主研习项目”。有次茶聚听某个升学顾问醉后吐真言:”你们要知道,名校招的不是学生,是能提升学校排名的生产资料。”

最近教育局说要整顿招生乱象,但我觉得不过是另一场行为艺术。真正要打破这种扭曲的生态,或许该学学芬兰的做法:彻底取消精英学校制度,让每个社区学校都能获得均等资源。不过这话说出来,估计又要有家长骂我理想主义了。

说到底,我们都在这个系统里既得利益又痛苦挣扎。就像我最终还是托关系让儿子进了那所band1A学校,尽管每次开家长会时,看着墙上金光闪闪的状元榜,总会想起陈太在街市那句喃喃自语:”到底是在培养人才,还是在培养考试机器?”

(后记:写这篇文章时收到学校邮件,要求家长”自愿”认购五张慈善晚宴门票,每张$2888。看,游戏永远有下一关。)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185 8905 212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9:30-18:30,
节假日休息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