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西区中学排行榜,这些你都get到了吗?
当排名成为信仰:中西区教育迷思与我的观察
上周和一位家长在中环喝下午茶,她突然掏出手机给我看某个教育论坛的”2023香港中西区中学排行榜”,焦虑地问我:”你说,排第7的圣保罗和排第9的英皇,实际差距真有这么大吗?” 我看着她眼底的黑眼圈,突然想起三年前陪朋友孩子面试时见过的场景——那些11岁的孩子捧着厚厚的简历,眼神里早熟地闪烁着对排名的敬畏。
说实话,我始终对这些排行榜抱持某种警惕。不是说不该追求优质教育,而是当我们将活生生的教育简化成冰冷数字时,某种重要的东西正在流失。就拿中西区来说,那些常年盘踞前五的名校确实拥有辉煌的升学数据,但有一次我在西环街角撞见几个穿着名校制服的中学生,他们蹲在7-11门口互相抱怨:”下星期又要交三篇论文,我妈说如果跌出年级前20%就得转去补习天王那里…” 那一刻我莫名想起小时候在湾仔读的那所二线学校,虽然操场小得踢球会砸到围墙,但至少午休时我们能趴在栏杆上看叮叮车慢悠悠地驶过。
有个现象很有趣:这些排行榜总爱强调DSE5率和IB满分人数,却很少提及学生心理健康数据。我认识一位在中西区某顶尖中学任教的朋友私下透露,他们学校心理咨询室的预约永远排到三个月后。”我们培养的是完美的考生,但未必是完整的人。” 他苦笑着抿了口奶茶。这让我不禁怀疑,那些在排行榜上跃升的学校,究竟是真的教育质量突飞猛进,还是仅仅掌握了更精妙的应试训练法?
当然我不是在否定学术成就的重要性。只是观察中西区教育生态这些年,发现个吊诡的现象:越是热衷追逐排名的家长,往往越容易陷入焦虑的恶性循环。他们把孩子送进排名前10的学校后,立即开始担忧能否进入排名前3的精英班,接着又焦虑能不能在排名前1%的考试中胜出… 这种无限循环的排名游戏,某种程度上成了香港教育的现代诅咒。
最近有家中学校长在校友会上说了段很有意思的话:”我们学校今年排名跌了一位,但我看见戏剧社的学生们自编了反映社会议题的剧目,这难道不比排名更值得骄傲吗?” 现场掌声稀落——多数人更关心明年如何把排名追回来。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排名的本质。就像评价一家餐厅不能只看米其林星级,还要考量氛围、服务与创新性。教育更该如此。下次有人再给我看中学排行榜,我可能会建议他们傍晚去中西区各校门口转转:看看哪些学生出来时眼里还有光,哪些孩子还在和同学嬉笑打闹,哪些人抱着乐器或画板而非清一色的补习教材——这些鲜活的生活片段,或许比任何排名都更能说明教育的真谛。
(后记:写到这里突然收到开头那位家长的消息,她说最终选择了排名第11的学校,因为参观时看到走廊贴满学生创作的诗歌。”至少这里的孩子还会写诗。” 她这么说道。看来希望始终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