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水埗区小学择校指南,快看看你的孩子适合上香港的学校吗?

深水埗择校记:在霓虹灯与旧唐楼之间寻找教育的温度

去年秋天,我和太太站在北河街市集旁的天桥上,望着下方川流不息的人群。身旁推着购物车的师奶突然转头问我:“后生仔,系唔系揾学校啊?我个孙读紧基爱,个校长几好人的。”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在深水埗这个新旧交织的街区,择校从来不只是选学校,而是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很多人会把深水埗想象成教育荒漠——毕竟这里没有传统名校区的光环。但真正住下来才发现,这里的学校带着独特的市井智慧。就像街角那家开了四十年的云吞面店,看起来朴实无华,却藏着令人惊喜的底蕴。

我最中意的是圣纪文小学,不是因为它的排名(说实话这类街坊学校根本没什么排名可言),而是某个周三下午看到的场景:几个小学生在校门口帮卖菜阿婆收拾打翻的菜筐,老师站在旁边不是催促而是微笑地看着。这种教育——我称之为“深水埗式教养”——在精英学校里反而难得一见。

不过要说纠结,确实也让人头疼。有朋友推荐过旅港开平商会学校,说他们的科创课程居然用街市电子秤教数学,用黄金电脑商场淘汰的零件教编程。这种接地气的创新让我心动,但又担心课程体系不够系统化。后来和校长聊过一次,他直言:“我们教孩子的不是应付考试,而是应付生活。”这句话让我沉思了很久。

香港深水埗区小学择校指南

最近有个现象挺有意思:不少中产家庭开始“反向择校”,特意把孩子从九龙塘转到深水埗的学校。楼上的陈太就是如此,她说不想让孩子在攀比环境中长大:“在深水埗,孩子们下课后会一起去喂流浪猫,而不是比较谁家的游艇更大。”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道出了某种真相。

当然这里也不是教育乌托邦。我最担心的是资源问题,亲眼见过某学校要用旧报纸做美术课材料,老师苦笑着说“这是教孩子环保”。这种资源匮乏下的创造力,既让人感动又令人心酸。

最近在街市碰到之前那位师奶,她骄傲地说孙子考上了区内Band1中学。“深水埗的细路仔,识得执纸皮帮补家计,也识得解微积分。”这句话或许就是最好的注脚。在这里择校,本质上是在选择相信:相信教育不只发生在教室,更发生在吵吵嚷嚷的街市、在飘着饭香的老唐楼、在霓虹灯与晾衣杆交织的天空下。

所以如果你问我择校建议,我会说:放学时间去看看。不是看校舍多漂亮,而是看孩子们走出校门时的表情——是欢快地奔向街边小吃摊,还是垂头丧气地赶去补习社。在深水埗,教育的答案从来不在宣传册上,而在那些沾着豆豉酱和鱼蛋汁的笑脸里。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185 8905 212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9:30-18:30,
节假日休息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