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油尖旺区中学入学条件,值得收藏!
去年帮朋友孩子研究油尖旺区中学时,我才发现所谓的”入学条件”根本就是个伪命题。教育局官网上那些冠冕堂皇的招生标准,就像餐厅门口的菜单图片——看着诱人,真要吃上还得看后厨的潜规则。
就拿我最熟悉的某Band1中学来说,明面上要求全科A以上,但实际录取的哪个不是手握两三样特长证书?更讽刺的是,这些”特长”早就被中产家长玩成了军备竞赛。我见过有个孩子拉丁舞考到金牌级,结果面试时校长轻飘飘说了句:”今年跳拉丁舞的申请者好像特别多啊”。朋友事后苦笑:”早知该让孩子学竖琴,虽然冷门,但全校就他一个会的”。
油尖旺区的特殊之处在于,这里既有传统名校扎堆,又充斥着新移民和基层家庭。有次在庙街夜市吃煲仔饭,听见隔壁桌两个家长争论该不该搬去九龙塘。”在这区读二线学校不如搏一把”,穿着汗衫的大叔猛灌一口啤酒,”我儿子同学去年转入直资,现在周末补课都要请私教上门”。这话让我想起数据说的”香港补习行业年产值30亿”,其中油尖旺区的补习社密度全港第二。
最让我困惑的是所谓的”校本评分”制度。表面上各校有权自定义收生标准,实则造就了更多灰色地带。某校教务主任私下透露,他们真正看重的不是成绩单上的数字,而是”家长教育理念与学校的契合度”。听起来很玄学是吧?后来才懂这是筛选家庭背景的潜台词——能说出IB课程优势、参加过国际游学的家长,自然比只会问”几点放学”的家长更受欢迎。

不得不承认,在这个问题上我持相当悲观的态度。教育资源分配从来就不是公平竞争,而是个复杂的生态链。有能力的家长早就摸透游戏规则:提前两年参加学校开放日、找校友写推荐信、甚至让孩子在相关比赛中”恰好”获得名次。而那些真正依赖派位机制的基层家庭,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剩余的选择。
或许我们应该停止纠结于具体的入学条件,转而思考更本质的问题:当教育越来越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军备竞赛,我们究竟在为什么而竞争?有次路过一所有名的男校,看见几个学生穿着笔挺校服在街角抽烟,突然觉得这一切都很荒谬——我们费尽心思把孩子送进名校,有时换来的不过是更精致的反叛。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应该补充说明:本文观点基于个人观察,无意否定所有学校的招生工作。毕竟任何制度都存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而这可能就是香港教育最真实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