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水埗区幼稚园排行榜,想上香港学校的家长看过来吧!
深水埗幼稚园排名:一场精心设计的集体焦虑
上周和住在桂林街的表姐喝茶,她五岁的女儿刚面试完第五家幼稚园。”你知道吗?现在连K1面试都要准备portfolio了,居然还要孩子用英文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表姐苦笑着掏出手机,给我看那些所谓的”幼稚园排名攻略”,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标注让她看起来像个备战高考的学生家长。
说实话,每次看到这些排行榜我都觉得特别魔幻。深水埗作为全港最基层的社区之一,劏房户占比全港最高,但这里的幼稚园竞争却莫名呈现出一种精英化的荒诞感。明爱、崇真、圣纪文…这些名字在家长群组里被反复咀嚼比较,好像选错一个就会注定孩子的人生失败。
我特别记得有次经过北河街市场,看见一位母亲边挑拣减价菜边对着电话那头发火:”都说崇真英语环境好,但你知道学费加杂费一个月要多少钱吗?”她篮子里蔫黄的菜叶和电话里谈论的国际班课程,构成这个社区最撕裂的写照。
这些排行榜最狡猾的地方在于,它们用一系列看似客观的指标——师生比、升学率、设施评分——包装起一套完整的价值判断。好像把孩子送进排名前三的学校,就能跨越深水埗通向北角豪宅的鸿沟。但现实是,大多数家庭最终选择的根本不是”最好”的,而是”最不坏”的那个——距离够近、学费能承受、面试时老师没有露出嫌弃表情的。

有个现象很有意思:越是住在劏房的家长,越执着于追求所谓的名校。或许正因为自己被困在120尺的空间里,才更渴望通过孩子实现阶层的穿越。这种焦虑被教育中介精准捕捉,2000港元一节的幼稚园面试培训班在深水埗照样门庭若市。
其实真正了解这个区的人都知道,深水埗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根本不在那些排行榜上。比如鸭寮街旧货摊主能教孩子辨认各种电子元件,布市场老板娘会告诉孩子不同面料的来历,甚至福荣街玩具店老板都能说出塑料成型工艺的演变——这些活生生的知识,哪个不比背诵英文单词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有次看见深水埗街坊会的幼稚园小朋友在长沙湾球场写生,孩子们把唐楼晾晒的万国旗、茶餐厅霓虹招牌和叮叮车都画进同一张画里。这种混乱而生动的美感,怕是那些国际幼稚园规整的草坪游乐场永远给不了的。
说到底,与其纠结那几分之一的排名差异,不如想想我们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要培养一个随时准备逃离深水埗的”精英”,还是一个懂得在这个充满生命力的社区里扎根生长的人?这个问题,恐怕是任何排行榜都给不了答案的。
(写完这篇突然想起,表姐最后选了楼下的救世军幼稚园,因为”阿女面试出来时笑得特别开心”。看来有时候,孩子的笑容才是最好的排名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