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东区中学有哪些,赶紧收藏!

香港东区中学:教育迷思与在地观察

每次路过筲箕湾的电车总站,我总忍不住多看两眼那些穿着不同校服的中学生。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在讨论功课,有的在分享最新手游攻略——这个画面突然让我想起去年在太古城咖啡店偶遇的一场对话。

当时隔壁桌坐着两位家长,声音不大但语气焦灼。“张太太说庇理罗士女中是东区最好的,但我觉得港岛民生书院更适合我女儿…”穿米色外套的女士搅拌着咖啡,“可是最近听说圣马可中学的DSE成绩更亮眼?”她们面前的学校名单密密麻麻画满了圈和问号。

这种焦虑我太熟悉了。我家小妹三年前也经历过择校大战,当时我们全家几乎成了“东区中学考察团”。有个周末我们连续参观了五所学校的开放日,最后在返程的渡轮上,小妹突然问:“为什么每所学校都在说自己是『全人教育』,但展示的都是考试成绩?”

这个问题像根刺扎在我心里。后来我在社区中心做义工时注意到,东区中学真正值得关注的差异,可能根本不是宣传册上那些光鲜的数据。比如有所学校把天台改成了有机农场,学生在那里种菜养鱼;另一所临近海滨的学校,他们的龙舟队每年都会参加国际比赛。这些细节从来不会出现在升学指南的重点推荐栏里。

香港东区中学有哪些

我渐渐发现个有趣现象:越是强调“传统名校”的学校,越喜欢把历届状元照片挂满走廊;而几所新兴直资学校,反而更愿意展示学生制作的社科研习报告。有次和一位退休教育署督察喝茶,他笑着说:“东区教育最矛盾的地方在于——家家都在喊创新,但评价标准还是考试分数。”

这让我想起北角那所不太起眼的教会学校。他们的学生成绩排名不算顶尖,但每年戏剧节都能拿出惊艳全港的原创剧目。有次我看完他们的迁徙者故事话剧后,突然意识到:所谓优质教育,或许不该是生产标准化优等生的流水线,而是能让不同天赋的孩子找到发光机会的土壤。

最近和一位刚从加拿大回港的朋友聊天,她为儿子择校时做了个大胆决定:放弃热门名校,选择了小西湾一所以海洋教育为特色的中学。“我儿子喜欢潜水和生态摄影,为什么非要他去拼数理竞赛?”她说这话时眼里有光,这种教育选择上的“叛逆”,或许正是香港需要的突破。

说到底,当我们讨论东区中学时,或许不该问“哪些学校最好”,而该问“什么样的教育真正适合这个孩子”。就像筲箕湾市场里买海鲜,最新鲜的鱼不一定在最显眼的摊位,关键是要知道自家想煮什么汤。

下次再看到那些穿着校服的学生,我总会多想一层:他们脸上的笑容,有多少是发自真心的学习快乐?又有多少是背负着家长期望的疲惫面具?这个问题,可能比任何学校排名都值得深思。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185 8905 212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9:30-18:30,
节假日休息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