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东区中学怎么选,一起来看看吧!

选校迷思:当香港东区的精英教育撞上真实人生

前几天在太古城的咖啡店,偶遇一位旧同事正焦头烂额地翻着各校简介。她女儿明年升中,全家陷入典型的港岛东区家长焦虑:”该选皇仁还是庇理罗士?圣马可的IB课程是否比张祝珊的DSE更适合?”看着她手头那叠厚厚的学校排名表,我突然想起五年前带侄子走访学校的经历——那些光鲜亮丽的宣传单背后,藏着太多没人告诉你的真相。

说实话,东区名校的光环有时像维多利亚港的霓虹,璀璨却易迷失。我曾坚信Band 1A学校是唯一选择,直到亲眼见证侄子入读某传统名校后的转变:原本活泼的篮球少年,两年后变成凌晨三点还在刷题的”学习机器”。最讽刺的是,去年校庆时校长自豪地展示”状元培养流水线”的PPT,台下家长们的掌声让我莫名想起富士康的工厂表彰大会。

或许我们该重新思考”优质教育”的定义。筲箕湾那所被评级为Band 2的中学,去年有个项目让学生们跟着西湾河老匠人学习修复渔船。我偶然看到他们的成果展示——那些十六岁少年手掌上的木屑痕迹,比任何奥数奖杯都更让我触动。这种教育带来的生命力,真的比皇仁书院的十科A更逊色吗?

当下香港教育正经历微妙转向。随着移民潮带来的师资流动,某些传统名校的金字招牌其实已在褪色。我认识一位刚从圣贞德转职的老师坦言,有些学校至今仍用二十年前的教案,”连人工智能都在进化,我们的教育模型却还在崇拜状元榜上的数字游戏”。

香港东区中学怎么选

如果你问我真实建议——当然这完全主观——我会说:下午四点半去心仪学校门口站一会儿。看看走出来的学生是眼中有光还是满脸倦容,观察他们校服衬衫的第一颗纽扣是否勒得太紧。有次在北角培侨中学门口,我看到几个女生围着流浪猫喂食,而隔街某名校的学生正边走路边刷题册。那个画面至今让我思索:我们要培养的究竟是解题高手,还是懂得生活的人?

毕竟,中学这六年不该只是大学的跳板,而应该是能让学生保留犯错权利的人生实验室。香港教育制度已经够卷了,在东区这个人称”名校战区”的地方,或许我们更需要的是放下排名表,问问孩子:你想成为怎样的人?而不是你能考上哪所大学。

(后记:那位旧同事最后选择了那所有渔船修复课程的学校。上周收到她发来的照片——女儿正在工坊里打磨木桨,笑容比当年在奥数培训班时明亮十倍。)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185 8905 212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9:30-18:30,
节假日休息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