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屯门区中学报名攻略,孩子到香港上学需要注意什么?
屯门择校记:当教育变成一场豪赌
上周和表姐吃饭,她愁眉苦脸地刷着手机,忽然抬头问我:“你说,屯门这几所中学,是不是比中环的股票还难捉摸?”她女儿明年升中,全家已经为选校吵了三次架。我看着她手机里密密麻麻的学校对比表格,突然觉得,香港的教育何时变成了一场需要运筹帷幄的战役?
很多人说屯门是“教育洼地”——我倒是觉得这种说法太过武断。三年前我参与过一项社区教育项目,在屯门呆了整整半年。最让我惊讶的是,这里的学生反而比港岛的孩子更懂得“自己要什么”。或许是因为资源有限,他们更早学会了在约束中寻找可能性。
我记得有次在屯门官立中学门口遇到个男生,他正拿着自制的天文望远镜在操场观测。后来才知道,他父母都是流水线工人,学校的天文社却全靠他自己从零组建。“这里没人会告诉你该怎么做,但也没人会阻止你做什么。”他这句话,我记到现在。
当然,我不是在美化资源差距。屯门某些学校的设施确实令人沮丧——实验室的设备可能还停留在十年前,课外活动的选择也相对有限。但反过来看,这种“匮乏”反而催生了某种创造力。就像青山天主教小学的机器人小组,用二手零件拼出的作品,去年居然在国际比赛拿了奖。

说到报名策略,我发现很多家长陷入了“数据陷阱”。盲目追求那几分升学率的差异,反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有件事特别讽刺:我认识的一对夫妻,花三万请顾问做选校分析,最后孩子进了“目标学校”却得了焦虑症。反倒是楼下茶餐厅老板的儿子,在区內一所普通中学读得如鱼得水,去年还考进了港大医学院。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好学校”的定义。屯门有所不起眼的教会学校,每年DSE成绩只是中等,但他们有个很特别的传统:每周三下午全校做社区服务。那些在老人院帮工、在街市做环保宣传的孩子,脸上有种特别的光彩——这种教育,考试分数能衡量吗?
我最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越来越多屯门家长开始“反向操作”。与其挤破头进所谓名校,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注重全人发展的学校。就像良景邨那所中学,把课堂搬到湿地公园和海边,这种教育体验,恐怕比多考几分更珍贵。
说到底,择校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但如果你问我,我会建议先带孩子去学校周边走走,看看放学时学生的表情,比对着排名表揣摩更有用。教育终究是关乎人的成长,而不是数据的博弈。
站在屯门码头看对岸的灯火时,我常想:教育的真谛,或许不是把每个人都送上闪耀的舞台,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光。而屯门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正在用它的方式证明着这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