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油尖旺区中学录取分数线,香港上学必看秘籍
分数线背后:油尖旺区教育的冰与火之歌
上周路过庙街,看见几个穿着校服的中学生蹲在糖水店门口刷手机,屏幕上明晃晃闪着“录取查询”页面。穿蓝色衬衫的男生突然蹦起来撞到霓虹招牌,捂着脑袋喊“中了!”,旁边同伴的嘴角却垮得能挂油瓶。这幅画面莫名让我想起二十年前蹲在深水埗邮局门口等录取信的自己——时代变了,焦虑却像维港的海风,换了个包装继续吹。
有人说油尖旺区的分数线是教育公平的照妖镜,我倒觉得它更像一面哈哈镜。官方数据永远只会告诉你圣芳济各书院比伊利沙伯中学低3.5分,却不会说前者操场比后者小两倍——去年带我侄子参观时,他们篮球架居然要和高年级共用下课时间段。这种细节就像重庆大厦的咖喱,闻着香但吃多了烧心。
最魔幻的是所谓“特色课程加分”。朋友家孩子靠无人机竞赛挤进皇仁,结果发现所谓航模社只有三架二手无人机,指导老师还是教物理的兼任。这让我怀疑某些学校的创新教育是不是像旺角街头“最后三天清仓”的招牌,主打一个仪式感。但你说家长傻吗?也不尽然,当整个系统都在鼓励钻营规则时,保持清醒反而像种罪过。
有意思的是分数线正在制造新型学区地理学。弥敦道东侧的楼盘广告开始用“步行至拔萃女书院12分钟”当卖点,西侧唐楼中介则默默把“近铭基书院”从宣传单撤下。这种微妙的区位鄙视链,比城市规划图更能反映真实香港。上次在红茶馆听见两位师奶计算把孩子户口迁到姑妈家的成本,精确到每平方英尺的溢价换算成未来升学率,这种荒诞又精明的生存智慧,大概只有油尖旺能孕育。

说到底,分数游戏真正残酷之处在于让十五六岁的孩子过早理解“边际效益”。我邻居女儿去年为冲那0.5分啃完三十本奥数题集,结果现在看见几何图形就生理性手抖——这种用少年热血浇灌统计数字的悖论,居然被包装成奋斗励志故事。更讽刺的是,当某些学校忙着把录取线炒成奢侈品标价时,深水埗的补习班已开发出“精准压线套餐”,号称能像调酒师摇骰子般控制分数,这到底是对系统的反抗还是共谋?
或许我们需要承认,教育资源的争夺从来都是场多维战争。分数线不过是浮在水面的油花,底下炖着阶级流动焦虑、殖民教育遗产、地产资本博弈的老火汤。下次经过那些贴着光荣榜的校门时,不妨多看两眼榜单角落那些名字——他们可能是压线闯关的幸运儿,也可能是被系统精准筛掉的99.5%,而这两类人未来都要在同样逼仄的都市里继续赛跑。
(写完这篇突然想起,当年和我一起蹲邮局的那个兄弟,后来去了分数线最低的职校,现在倒是开了全港最大的手机维修连锁。所以你看,人生这场大考啊,终究不是用钢笔在答题卡上涂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