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埔区中学录取分数线,点赞+收藏+关注走一波!

香港大埔区中学录取分数线

前些日子,我一位老友深夜来电,声音里透着焦虑。他女儿明年升中,全家盯着大埔区各校录取分数线研究半月有余,“这分数就像悬在头顶的刀——高一分天堂,低一分地狱。”他苦笑。我握着电话,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放榜那天,母亲攥着成绩单的手指节发白。而今时今日,这场数字游戏似乎愈发癫狂。

录取分数线究竟是什么?表面上是个客观门槛,我却总觉得它像一面扭曲的镜子。大埔区某名校去年中文科要求142分(满分150),这意味着考生作文错两个字就可能落榜。教育本该是培育人的事业,如今却沦为精密到小数点后的淘汰赛——我们究竟在选拔人才,还是在筛选答题机器?

有个现象颇值得玩味:大埔区传统英中与新兴直资学校的分数线正在形成微妙对冲。去年培贤中学理科线骤降8分,隔壁圣道书院却逆势上涨5分。有家长传言是“状元工厂”调整招生策略,我倒觉得这更像市场经济的隐形之手在操盘。教育资源的争夺战里,分数线早已异化成学校间博弈的筹码,而非单纯衡量学生的标尺。

最令我忧心的是这场数字游戏对孩子的异化。亲戚家小孩去年以2分之差与心仪学校失之交臂,至今不肯踏进最终录取的学校校门。“98分和100分的世界原来真有壁垒。”这孩子的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当12岁少年用成人的口吻谈论“战略性地放弃音乐科专注主科”时,我们是否正在批量生产早熟的功利主义者?

香港大埔区中学录取分数线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公平”的定义。分数线确实提供了一种相对透明的选拔机制,但这种“唯分数论”的公平,是否正在剥夺教育中更珍贵的东西——比如探索的勇气、失败的权力、偏离“标准答案”的创造力?有教育家提出将社区服务、艺术素养等纳入评价体系,虽实施困难,但至少是个开始。

昨夜路过灯火通明的补习街,看见穿校服的孩子们拖着书包鱼贯而出,脸上挂着同龄人不该有的疲惫。玻璃门上贴满“精准押题”“分数线预测”的广告,像极了赌场里的赔率表。忽然想起苏轼那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些孩子的人生足迹,难道真要被困在几个红色数字组成的迷宫里?

录取分数线的确重要,但或许我们该时常提醒自己:它终究只是教育的起点,而非终点。就像我常对那位焦虑的老友说的:“学校录取你女儿靠的是分数,但她未来的人生,靠的绝不仅仅是分数。”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185 8905 212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9:30-18:30,
节假日休息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