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北区小学怎么选,这些你都get到了吗?
北区择校记:当教育变成一场豪赌
去年秋天,我和太太坐在粉岭某茶餐厅里,望着窗外一群穿着不同校服的小学生发呆。我们刚看完今天第三所小学,桌上是摊开的学校资料和冷掉的菠萝油。”要不就抽签决定吧?”我半开玩笑地说,太太狠狠瞪了我一眼。
这就是香港北区家长的真实写照——择校焦虑已经成了一种社会病。但经过大半年的实地探访和与数十位家长交流后,我发现大多数人的择校逻辑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很多人一开口就问:”哪所名校升学率最高?”却从来不问:”我的孩子适合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我记得有次在联和墟见到一个明显有艺术天赋的小女孩,她母亲却执意要她进以理科著称的学校,理由是”将来容易找食”。天啊,我们是在培养工具人还是在教育人?
北区学校其实有个很有趣的南北差异。上水、粉岭的学校多数务实,像本地菜农种菜一样踏实;沙头角一带的反而更注重全人发展,可能因为靠近边境,反而更懂得教育的本质不该是填鸭。这个发现让我很意外——原来物理上的边界反而造就了教育理念的突破。

我最反感的就是那些把”一条龙”学校捧上神坛的论调。确实,升学的确定性很诱人,但见过太多在这种体系下变得被动学习的孩子。他们像是被安装好程序的机械人,早就失去了对知识的好奇心。有次参观某名校,问一个五年级学生最喜欢什么课,他居然愣了半天说:”不知道,都差不多。”这种教育,再成功也是失败的。
我反而更欣赏那些愿意”不务正业”的学校。比如有间小学每周留一个下午完全不给功课,让学生自由阅读;还有间学校把天台改成农场,学生要自己种菜。这些看似”不实用”的教育,反而培养出了更完整的人。
说到跨境学童,这是个更复杂的问题。很多北区学校被逼成了”留学预备班”,本地家长反而开始担忧文化融合问题。我认识一位校长苦笑着说:”我们每天都在做平衡术,既要照顾跨境生的特殊需求,又不能忽略本地生的归属感。”
说到底,择校这件事最讽刺的是:家长拼命追求”最好”的学校,却忘了教育最重要的是匹配度。就像买鞋一样,再名贵的鞋,不合脚也是折磨。
如果你问我最后选了哪所?我们决定搬离北区。不是因为学校不好,而是想通了——与其纠结选什么学校,不如给孩子选一种更适合的成长方式。教育不该是场豪赌,而应该是量体裁衣的精心定制。
(写完这篇,太太说我还是太理想主义。也许吧,但教育不就是应该保留一点理想主义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