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埔区中学升学率如何,看完这些不用再东奔西走查资料了
大埔的升学率迷思:数字背后,那些被忽略的日常
前几天和一位住在大埔的老友喝茶,他忽然问我:“你说,我家楼下那间Band 1中学的升学率,到底有多少水分?”我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这问题,可比茶汤深多了。
作为一个在大埔教了十年书的“边缘教育观察者”,我始终觉得,香港人对待升学率的执着,像极了追看TVB连续剧:明明知道套路,却总期待下一个反转。大埔区的中学升学率?教育局每年都会公布那些光鲜的数字——某某学校90%入大学率、某某学校IB满分状元又创新高。但说实话,这些数字对我而言,就像超市里的促销标签:醒目,却未必能反映食材的真正品质。
我记得三年前带过的一个学生阿明(当然不是真名)。他所在的学校号称“大埔升学王牌”,每年发布会上的数据漂亮得让人眩目。但阿明告诉我,他们年级前三十名的学生,周末都在同一间补习社“开小灶”——那间补习社的老板,恰好是学校考试命题组的顾问。这让我不禁怀疑:我们看到的升学率,究竟衡量的是学生的能力,还是某种精心设计的“升学产业链”的运作效率?
更有趣的是,大埔某些传统意义上的“Band 2”学校,反而藏着令人惊喜的教育实验。我认识一位在沐恩教书的老师,他们学校从不公布升学率,却在每个教室设置了“个人成长轨迹图”。去年有个学生考不上大学,却因为在校期间设计的APP被科技公司收购,现在带着五个员工创业。“这算不算另一种升学?”那位老师笑着问我,眼神里带着教育者特有的狡黠。

某种程度上,大埔的教育生态折射出香港的缩影:我们太习惯于用线性思维衡量成功,却忽略了教育最本质的维度——人的可能性。新界东的屋村孩子与港岛半山的学生拥有截然不同的起跑线,但升学率统计却把他们粗暴地塞进同一个坐标系。这公平吗?或许我们更该问:这种比较本身是否有意义?
最近听说教育局要推行“多元绩效评估”,我倒觉得这是个契机。与其纠结于哪个学校的升学率多几个百分点,不如问问:我们的学校是否教会了学生应对失败?是否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大埔有间不起眼的学校,每年大学入学率不过中游,但他们的学生戏剧社连续十年获全港冠军——那些站在舞台上的年轻人眼里的光,难道不比统计报表上的数字更值得关注?
说到底,教育不是赛马,我们也不需要更多的数据驯马师。下次有人再和你讨论大埔的升学率,不妨反问一句:“你说的是哪个维度的升学?”——毕竟,人生的赛道,从来不止一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