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观塘区小学排行榜,原来如此
观塘小学排名背后:当教育变成一场军备竞赛
上周和住在丽港城的老友喝茶,他第五次提起正在为儿子申请小学的事。”你说,圣公会基显和圣若翰到底差多少?我老婆说差两个排名位必须选前者,可我觉得两间明明差不多啊。”他揉着太阳穴苦笑,杯里的普洱已经续了三次水。
这种焦虑我太熟悉了。十年前我帮侄女选学校时,也曾把教育局那份学校表现报告翻到起毛边。但你要问我排名真的那么重要?我的看法可能有点刺耳:所谓名校排行榜,某种程度上是场精心设计的集体幻觉。
有次我去参观某间排名前十的小学,走廊里挂着学生的机器人比赛奖杯,电子屏滚动播放着IB课程介绍。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个小男孩躲在洗手间隔间里抄写罚抄的课文——他因为数学测验差两分满分被罚抄公式五十遍。后来我和当老师的朋友聊起这事,她直言不讳:”现在很多名校就像高级加工厂,输出的不是快乐的孩子,而是精美的升学数据。”
不是说排名毫无意义。观塘区老牌名校如圣言中学附属小学,确实有深厚的师资积淀。但问题在于,当我们过度聚焦那几个冷冰冰的指标时,反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蓝田的德田李兆强小学,排名或许不是最顶尖,但他们推行的”无围墙课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社区实践中学习——这种教育理念的革新,难道不比多几个奥数奖牌更值得关注?

我认识个家长更绝,干脆把儿子送进了排名三十开外的乐华天主教小学。”至少他每天回来还会笑着讲学校趣事,”这位爸爸喝着冻柠茶跟我说,”比起隔壁每天补课到眼红红的状元苗子,我宁愿要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这话听着叛逆,细想却很有道理。教育终究是场马拉松,哪有在起跑线就把油门踩死的道理?
最近教育局开始推行”正向教育”,这个转变很有意思。说明连官方都意识到,光用学术成绩来衡量学校太片面了。有校长私下跟我说,现在有些学校为了冲排名,甚至专门培训学生应付全港性系统评估(TSA),这根本是本末倒置。
所以下次有人拿着排名表跟你较真,不妨反问一句:你知道这所学校操场的榕树下有几个蚂蚁窝吗?孩子们课间最爱玩什么游戏?音乐室的钢琴音准不准?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往往比排名更能告诉你教育的真实温度。
说到底,选择学校就像找结婚对象,光看收入房产排名没用,关键要看气质是否相投。毕竟我们要培养的是会思考、有温度的人,而不是行走的评分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