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区中学入学条件,一起来看看吧!
上周和一位老友在赤柱美利楼喝咖啡,她突然把手机推到我面前,屏幕上是南区某知名中学的招生页面。”我女儿明年要申请中学了,你看这条’优先录取具备国际视野及跨文化沟通能力者’——什么叫国际视野?难道每周去海洋公园看外国游客算吗?”她苦笑着搅动咖啡勺,金属碰撞瓷杯的声音里透着焦虑。
这种焦虑我太熟悉了。南区的入学游戏从来不只是看成绩单上的数字,更像在解一道多重变量的社会方程式。官方说法总是冠冕堂皇——”综合评估””全人发展”,但真正决定命运的往往是那些不会写在招生简章上的潜规则。
我见过最讽刺的例子是某校声称重视”社区服务”,结果家长们突然发现南区老人院的义工名额变得比演唱会门票还难抢。有个朋友甚至偷偷告诉我,他特意带儿子去菲律宾做了两周”慈善潜水”,就为在简历里塞进”国际志愿服务”的字眼——天知道那孩子其实更想留在香港参加动漫展。
说到学术要求,表面上各校都保持着体面的底线分数,但去年有家长挖出某校实际录取生的平均分比公布标准高出整整8分。这让我想起房产中介的套路:”业主意向价”和实际成交价永远是两套账本。更不用说那些隐性的地理偏好——虽然明令禁止学区划分,但住在豪宅区的申请者总像自带了隐形加分项。

课外活动方面更是荒诞剧场。我认识个孩子同时学马术、竖琴和编程,活像个移动的才艺展览馆。他父亲私下坦言:”就像去高级餐厅点菜,不求样样精通,但菜单上总得有几道硬菜撑场面。”这种精心策划的”全面发展”,反而让真正的兴趣变得功利又苍白。
最让我担忧的是这种机制对教育本质的扭曲。孩子们在11岁就学会包装自己,家长把育儿变成项目管理,而学校则在虚假的精英主义中自我陶醉。有次参观某校开放日,听到两个小学生在比较谁的”个人履历”更厚,那语气像极了投行经理在谈并购案。
或许我们需要承认,任何入学制度都不可能绝对公平。但至少应该减少那些故弄玄虚的评判标准,让竞争回归更透明的轨道。就像我常说的:与其要求孩子成为八面玲珑的通才,不如诚实地告诉他们——这场游戏的某些规则本来就不需要全部遵守。
(后记:写这篇文章时,窗外正传来南区某校的放学铃声。不知道那些蹦跳着走出校门的孩子里,有多少人真正享受这场入学博弈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