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葵青区幼稚园录取分数线,看完之后对香港择校会有更全面的认知!

幼稚园录取:一场没有分数线的暗战

上周和住在荔景的表姐喝茶,她突然问我:”你说,葵青区最好的幼稚园到底要多少分才能进?”我差点被普洱茶呛到——这个问题,就像在问香港的夏天需要多少汗水才能算合格一样荒谬。

表姐的儿子明年要申请幼稚园,她已经在各种妈妈群组里潜伏了半年。”有人说要住满五年,有人说要参加教会活动满三百小时,还有人说孩子的爷爷奶奶要是校友才行…”她掰着手指头数着,眼神里透着一种我从未见过的焦虑。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幼稚园录取分数线”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值得玩味。它既存在又不存在,就像维多利亚港的雾,你能感受到它的压力,却永远抓不住具体的形状。

我记得三年前帮朋友的孩子准备面试,那家号称葵青区最难进的幼稚园。面试前一天,朋友突然打电话问我:”要不要教孩子背一首唐诗?还是应该重点练习英文自我介绍?”她的声音都在发抖。后来我才知道,那所幼稚园当年收到超过800份申请,而学位只有120个。

香港葵青区幼稚园录取分数线

有趣的是,这些学校从不公开具体的录取标准。你会在招生简章上看到一堆模糊的要求:”家庭与学校教育理念契合”、”孩子具备探索精神”、”家长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每一条都说得通,每一条又都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认识一个在教育界工作了二十年的老校长,有次喝酒时他透露:”我们看的从来不只是孩子,更是整个家庭。”他举着酒杯苦笑,”要知道,一个幼稚园的教育成果,百分之六十取决于家长的配合度。”

这话让我想了很久。也许所谓的”录取分数线”,根本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一个家庭综合实力的投影。从住房区域到父母职业,从教育理念到时间投入,甚至包括祖辈的社会资源——所有这些看不见的因素,都在暗中绘制着一条隐形的录取线。

最近疫情过后,我发现这条隐形的线又在发生变化。很多幼稚园开始重视孩子的社交情绪发展,毕竟经历了长时间的居家隔离。有校长私下说,现在更看重孩子是否能自然地与其他小朋友互动,而不是能背多少首古诗。

但最让我担忧的是,这种模糊的录取标准正在加剧教育不平等。有钱的家庭可以请面试辅导,没钱的只能靠运气。有关系的家庭总能找到门路,普通家庭只能在各种传言中焦虑徘徊。

表姐最后叹了口气说:”感觉就像在玩一个不知道规则的游戏。”我看着她,突然想到:也许真正的”录取分数线”,不在于孩子会什么,而在于我们整个社会愿意为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买单。

说到底,当我们在谈论幼稚园录取分数线时,我们真正在讨论的,可能是这个城市对下一代的期待与焦虑——而这种期待与焦虑,从来就不是用分数可以衡量的。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185 8905 212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9:30-18:30,
节假日休息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