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水埗区幼稚园录取分数线,一起来看看吧!
那天在南昌街转角的大排档,听见邻桌两位年轻妈妈压低嗓音讨论”20分有没有机会入围”,我差点以为在偷听中学文凭试的备战对话。直到其中一人叹气道:”早知道当初该选基督教学校,至少宗教分能加5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在谈论幼稚园入学。
香港的教育竞赛,早就从幼稚园拉开了序幕。深水埗区作为人口密集的老城区,这里的幼稚园录取战况可能比半山区的国际学校还要惨烈。毕竟在这里,拼的不是家财万贯,而是家长对游戏规则的理解深度。
我有个表姐去年经历了这场战役。她家住在福荣街的旧楼,为了让孩子进入心仪的幼稚园,全家上演了精心策划的”区位优势造假战”——特意租了学区内的信箱,把水电费账单地址全部更新,甚至每周三次带着孩子到目标幼稚园附近的公园”偶遇”校长。最后在面试时,当3岁的侄女流利说出”我每天都会来这个公园玩滑梯”,表姐看到园长露出了然的微笑。
这场游戏的荒诞之处在于,所谓的”录取分数线”从来不是白纸黑字的数字,而是一套隐形的评分体系: siblings在校加分(这导致很多家长急着生二胎)、宗教信仰加分(突然多了很多周日去教堂的新教友)、甚至家长职业都能成为筹码(听说有家长在职业栏填”大学教授”其实只是兼职讲师)。
最让我困惑的是,这场竞赛的终极意义何在?深水埗区这些参加入学竞赛的孩子们,大多最终还是要参加全港统一的升小学派位。也许家长们争夺的不是真正的教育资源,而是一种心理安慰——至少在我的孩子起步时,我没有输在规划上。
最近听说有新移民家长另辟蹊径,专门瞄准那些没有参加”幼稚园计划”的私立学校。”既然游戏规则对我不利,干脆换个赛场。”这位来自上海的母亲这样对我说。她的孩子现在在某间小型私立幼稚园读K1,每天用普通话、英语和粤语三种语言和老师打招呼。
某种程度上,深水埗区的幼稚园录取战像是香港教育的微观缩影。我们总是在有限的资源里疯狂内卷,却很少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也许明年这个时候,会有更多家长意识到:最适合的学校不一定是分数最高的那所,而是能让三岁孩子保持笑容的那所。
(后记:表姐的孩子最后进了心仪的幼稚园,但今年因为移民潮,那间学校居然出现了学位空缺。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