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水埗区中学排行榜,看完可以少走好多弯路!

深水埗的课室与江湖:当排名吞噬教育的灵魂

三年前的一个雨天,我在深水埗桂林街的旧书店避雨,偶然听见两位中年母亲的对话。”阿仔入不到铭贤,我晚晚失眠啊”,另一位苦笑:”起码你搏过,我女派去宝血,我哭足三日”。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在这个充满霓虹灯牌与旧唐楼的社区里,中学排行榜早已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牵动着无数家庭悲欢的生存游戏。

有趣的是,当我们过度聚焦”哪间学校DSE5率多0.5%”时,往往忽略了深水埗教育的真正悖论——这里既有全港顶尖的Band1名校,又聚集着最多新移民和基层学童。就像南昌街转角那家同时卖着米其林煲仔饭和十元肠粉的铺头,教育的两极分化在这里显得格外魔幻。

我特别观察过区内所谓的”升学黑马”玛利诺神父学校。他们每年都会骄傲地公布考入港大医学院的数字,但很少有人问:那些在图书馆苦读到深夜的孩子们,是否还记得深水埗天台月色有多美?当全港家长痴迷于比较英皇书院和长沙湾天主教英文部的公开试成绩时,可能忘了问:我们究竟要培养考试机器,还是能在地铁口帮新移民婆婆拾纸皮的有温度的人?

不得不提那个让我耿耿于怀的现象:某些名校的”隐形筛选”。表面上说是按成绩收生,但当你发现他们优先录取某几家补习中心推荐的学生,当钢琴八级变成基本门槛,这难道不是另一种阶级固化?有次和区内教师喝酒,他吐真言:”我们收的不是学生,是家庭教育资源的集装箱。”

香港深水埗区中学排行榜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好学校”——可能是那间操场虽小但允许学生在天台种菜的岭南衡怡,可能是那间主动为新移民学童开设广东话班的莫庆尧。这些不会出现在传统排名指标里的细节,恰恰构成了深水埗教育的独特肌理。

说到底,排行榜永远量不出教育的温度。就像深水埗那些藏在巷弄里的老铺,最动人的从来不是米其林几星,而是掌勺人记得每个老街坊的口味。当我们的孩子十年后回首中学时光,令他们微笑的不会是某次考试的全级排名,而是那个陪他们在鸭寮街淘旧零件做实验的物理老师。

下次经过深水埗的校门,不妨细看那些赶着上补习班的孩子们——他们肩上扛着的书包里,装着的到底是梦想,还是整个家庭对排名的执念?这个问题,或许比任何排行榜都值得深思。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185 8905 212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9:30-18:30,
节假日休息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