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西区幼稚园报名攻略,点赞+收藏+关注走一波!
上周和闺蜜喝下午茶,她突然放下茶杯长叹一声:“我居然开始研究三岁孩子的简历该怎么写了。”这位投行女精英苦笑着告诉我,为了给女儿报中西区的幼稚园,她已经失眠了两个月。
说实话,最初听到这事我差点笑出声——直到她给我看了那份长达12页的“幼稚园申请攻略”。好家伙,这哪是报名指南,分明是一份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方案。
中西区的幼稚园报名季,某种程度上成了香港社会生态的微缩景观。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标榜“快乐教育”的学校,申请流程越是复杂到令人发指。我见过某个知名幼稚园的申请表,居然要求家长撰写一篇“如何理解游戏式学习”的千字论文。天知道有多少父母一边熬夜查学术资料,一边怀疑人生:我们到底是在选幼儿园还是在申请常春藤?
有位在中环金融机构工作的爸爸跟我吐槽,他们公司并购案的尽职调查都没这么复杂。“至少并购对象不会要求我证明两岁半的孩子有‘团队协作精神’。”他苦笑着说自己周末带着孩子去参加幼稚园开放日,感觉像在参加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每个家长都在暗中观察别人家的孩子,同时展示自家孩子的“天赋异禀”。
我观察到的一个残酷现实是:这些幼稚园的选拔机制,某种程度上已经在替未来的社会分层做预演。你会发现律师的孩子和会计师的孩子玩在一起,而茶餐厅老板的孙子则被自然地边缘化——这不是学校有意为之,却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种焦虑往往与家庭的经济实力成反比。我认识的一位上市公司CEO反而最淡定:“大不了送去国际学校。”反倒是那些刚跻身中产的专业人士最为焦虑——他们够得着精英教育的门槛,却又输不起任何一环。
当然也有例外。有个在荷李活道开画廊的朋友就反其道而行,专门选了家以“乱糟糟”著称的创意幼稚园。她说每次去接孩子,看到小朋友满身颜料在院子里追小鸡,就觉得这钱花得值。“比起学会用三种语言数数,我更希望孩子记住阳光洒在身上的温度。”
也许我们都该冷静想想:当我们在为孩子争取“最好”的教育资源时,到底是在满足孩子的需求,还是在缓解自己的阶层焦虑?有次我看到一个刚面试完的小女孩,她穿着精致的连衣裙,却偷偷把发卡扯下来攥在手心——那个瞬间我突然觉得,我们是不是都在参与一场集体性的表演,而观众席上坐着的,只有我们自己。
说到底,中西区幼稚园的报名游戏就像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有人拼资源,有人拼人脉,还有人拼孩子的天赋——但最难得的,或许是保持一颗平常心。毕竟,最好的教育永远发生在生活里,而不是申请表中。
(写完这篇文章,我突然想起该给侄女准备生日礼物了。嗯,或许该送她一套泥巴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