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西贡区中学录取分数线,想上香港学校的家长看过来吧!

分数线背后:西贡教育的迷思与温度

上周和一位老友在蚝涌路边摊吃豆腐花,他突然问我:“你觉得西贡哪所中学最好?”我愣了一下,笑说这问题比豆腐花还烫嘴。他儿子明年升中,正为选校发愁。这让我想起十年前自己帮外甥填志愿的情形——那时候的分数线,现在看来简直像上个世纪的物价。

西贡区的录取线有个有趣现象:临海学校的分数总比内陆学校高出一截。有人说是因为海景教室能提高学习效率,我倒觉得这更像是一种都市传说。真正的原因,或许藏在家长们的集体潜意识里——谁不希望在面朝大海的教室里做青春梦呢?我认识个孩子,明明分数够上保良局甲子何玉清,却执意要去景岭书院,只因“从教室窗口能看见帆船”。

但分数线的残酷在于,它从不考虑这些浪漫想象。去年有家长在论坛发帖,说西贡崇真比去年涨了3分,相当于全区多考错了200道选择题。这个数字游戏背后,是无数个家庭在茶餐厅里边看成绩单边掐指计算的夜晚。

最让我困惑的是,我们总把分数线当作教育质量的绝对标尺。可去年遇到个司徒拔道书院的老师,他说了句大实话:“录取线高的学校,只不过更擅长筛选学生,未必更擅长教育学生。”这话虽然刺耳,但想想不无道理。就像海鲜酒家的龙虾固然鲜美,但街边阿婆的碗仔翅,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味?

香港西贡区中学录取分数线

有意思的是,西贡国际学校的分数线反而呈现另一种逻辑。他们看重的不只是考试成绩,还有面试时的眼神交流、课外活动的参与度。有个朋友的孩子数学只拿了B,却因为策划过环保活动被优先录取。这种评价体系,某种程度上更像在测量一个孩子的“生命厚度”而非“答题精度”。

说到底,分数线就像潮汐线,标记的只是某个时刻的水位。重要的是看清海面下的生态——有些学校分数平平,但老师会记得每个学生的生日;有些名校光环耀眼,但可能少了点人情味。我外甥当年压线进了王华湘中学,现在回想起来,最感激的不是学校的排名,而是那个愿意放学后陪他练篮球的体育老师。

或许我们应该这样看分数线:它既不是终点线,也不是起跑线,而更像是一张航海图上的等高线——提示深浅,但航向终究掌握在自己手里。下次再有人问起西贡哪所中学最好,我大概会建议他去看看放学时分的校门口: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比任何数字都更有说服力。

(后记:听说今年有学校开始试点“多元能力积分”,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立体的评价体系。到那时,豆腐花摊上的对话,会不会变得不一样呢?)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185 8905 212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9:30-18:30,
节假日休息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