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九龙城区幼稚园择校指南,这些你都get到了吗?
九龙城幼稚园:一场没有硝烟的育儿战争
去年秋天,我陪朋友在九龙城看幼儿园。站在侯王道那家知名学府门口,看着家长们西装革履地排队交表,我突然意识到:这哪里是择校,分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社会表演。
朋友紧张地捏着简历——没错,三岁孩子的简历,整整五页纸。参加过哪家早教中心、掌握多少个英文单词、会不会弹钢琴小星星…我不禁哑然:我们到底在培养孩子,还是在制造标准化产品?
九龙城区的幼稚园有个有趣现象:越是历史悠久的学校,越爱强调”传统价值”。但仔细观察他们的课程设置,清一色的双语教学、STEM课程、海外游学项目——这算什么传统?分明是最精致的功利主义教育。
我认识一位在区内某名校任教二十年的园长。有次喝下午茶时她坦言:”现在最难的不是教孩子,而是应付家长。去年有个爸爸拿着秒表计算老师每天和每个学生说话的时间,要求保证他家孩子得到’公平的关注时长’。”说着她苦笑了一下,”我们都快成客服专员了。”
择校指南总爱强调”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但现实中,家长们的选择往往被两种情绪支配:恐惧和虚荣。恐惧孩子输在起跑线,虚荣于能说出”我孩子在某某名校”。有次在城南道 overhear 两位妈妈的对话:”我们最终选了那家IB学校,虽然贵点,但以后申请海外名校容易些”——孩子刚满三岁,已经在规划大学申请了,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我最欣赏的反倒是那些敢于”不随大流”的家长。认识一位建筑师爸爸,最终选了家小而美的社区幼儿园,理由很简单:”操场上有棵百年榕树,孩子们每天爬树的时间比学拼音还多。”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勇气,在九龙城这个教育竞技场里显得尤为珍贵。
说到底,择校这个过程就像在解一道无解的题:既想要孩子快乐成长,又担心他们未来竞争力不足;既鄙视功利教育,又偷偷比较各校升学率。这种矛盾心理,恰恰是最真实的人性写照。
所以如果你问我择校秘诀,我大概会说:与其纠结选哪家学校,不如先想清楚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毕竟,最好的学校也抵不上一个懂得陪伴的家长——这话听起来很老套,但在这个焦虑的时代,或许才是最需要记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