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东区中学择校指南,快看看哪个学校最适合你的孩子
朋友上个月约我喝咖啡,开口第一句就是:“我快被Band 1、Band 2搞疯了。”她家小朋友明年升中,全家进入“战略备战状态”。说实话,看着她在餐巾纸上画学校分布图的样子,我突然觉得——我们是不是把择校这件事,活生生变成了一场军备竞赛?
东区这地方挺有意思,一边是传统名校扎堆,另一边是悄然崛起的“潜力股”。很多人一窝蜂盯着那几所百年老校,但据我观察——可能说得直接些——有些所谓名校的光环,早该重新掂量掂量了。去年陪亲戚走访了五所学校,最让我惊讶的是,某间Band 1名校的实验室设备,居然比隔壁Band 2学校的还要陈旧。校长滔滔不绝讲历史底蕴,走廊里经过的学生却个个低着头,校服穿得整整齐齐,却总觉得少了点少年人该有的鲜活气。
我反而被一家小型教会学校打动。校长亲自带我们逛校园,路过篮球场时突然停下来,指着某个矮个子男生说:“这孩子去年全港数学竞赛拿了金奖,但我们最骄傲的是,他现在敢在课堂上举手说‘我没听懂’。”这种教育理念上的微妙差异,恐怕不是Banding能体现出来的。
说到Banding制度,我一直觉得这东西就像过期地图——参考价值有限,还可能误导人。官方数据永远告诉你升学率多少,IB满分几个,但从不统计有多少孩子每天装病逃避上学,也不会公布心理咨询室的预约排队有多长。教育终究是人的事业,而人是最复杂的变量。
有个观点可能不太中听:择校的关键或许不在“择校”,而在“择人”。我认识个家长,费尽心思把孩子送进东区某顶尖名校,结果孩子因为跟不上进度,反而开始厌学。后来转去一所强调个性化学习的学校,虽然排名不高,但老师居然愿意每周抽半小时陪他研究机器人项目——现在这孩子代表香港参加国际赛了。你说这该怎么用Banding衡量?
当然我不是说排名毫无意义,但当我们过分迷信数据时,可能已经错过了真正重要的东西。就像挑西瓜,大家都在敲声音听回响,却忘了最重要的其实是切开尝一口。
最近听说有家长开始研究各校的“隐形课程”——比如戏剧社是否常年活跃,操场下午四点后还有没有学生自愿留下打球,甚至食堂的薯条是不是现炸的。这些看似无厘头的指标,反而可能更接近教育的本质:学校不该是升学工厂,而是让年轻人发现自我、试错成长的地方。
所以如果你问我东区中学怎么选,我大概会建议:别光盯着宣传册上的数字,多去学校周边转转,放学时间站在街角观察半小时,看走出来的学生是满面春风还是愁云惨淡——那种氛围感,比任何排名都真实。
最后说个冷知识:东区有所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清理海岸线,坚持了十几年。他们的DSE成绩可能不是最亮眼的,但如果你问毕业生最难忘的校园记忆,十有八九会提到那些带着海腥味的清晨。这种教育带来的影响,恐怕要二十年后才能真正显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