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观塘区中学怎么选,看完可以少走好多弯路!
观塘选校记:当教育变成一场豪赌
前几天在裕民坊喝奶茶,无意间听到隔壁桌两位妈妈的对话。“陈太说圣言今年DSE五个状元?”“李太讲蓝田圣保禄女校换了校长后严了好多…”听着她们如数家珍地比较各校数据,我突然想起十年前陪外甥选中学的那个夏天。
说实话,现在的家长选校就像在玩一场信息不对称的赌博。教育局那个什么“中学概览”?得了吧,那玩意儿比餐厅的菜单照还不可信——每所学校都把自己P得光鲜亮丽,实际端上来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菜色。
我当年就吃过亏。迷信band1A名校,把外甥塞进某间号称“状元工厂”的学校。结果呢?开学三个月他就得了焦虑症,每天凌晨三点还在刷题。最讽刺的是,后来发现隔壁band2C的闽侨中学,有个老师居然带出过国际科学奖得主——这种事情在官方数据里根本不会体现。
观塘这个地方特别有意思,你能在一条街上看到教育的全部生态链。从月华街的精英学府到秀茂坪的社区学校,每走五百米就是不同的教育哲学。有次在协和街看到穿着不同校服的学生:圣杰灵女生的百褶裙一丝不苟,观塘官立的学生背着破旧书包狂奔,而慕光英文书院的孩子正在街角用流利英文帮游客指路——这个画面比任何升学指南都真实。
我现在反而会劝家长:别太执着那些DSE百分比。真正该问的是:这所学校有没有让学生眼睛发光的时刻?我认识个观塘玛利诺老师,每年带学生去鲤鱼门测绘潮汐,去年有个学生因此拿了国际环保奖。这种教育,比多考两个5值钱多了。
最近有个现象很值得玩味:越来越多家长开始“倒选”——主动把孩子送进band2学校。理由很现实:在名校当凤尾可能被压垮,在二线学校当鸡头反而能得到更多资源。我邻居去年就放弃了蓝田圣保禄,选择了观塘功乐官立,现在女儿当上了学生会会长——这种自信培养,在精英学校可能要排三年队。
说到底,选校就像找对象,光看家世学历没用,得看气质合不合。有个家长跟我说得更绝:“宁愿孩子在新利街的普通学校当个快乐普通人,也不要在名校做抑郁的优等生”——虽然这话有点极端,但确实道破了某种真相。
最后给个不成熟的小建议:下次去学校开放日,别光盯着展板上的成绩。去看看操场角落有没有学生自发组读书会,注意下走廊里学生和老师的互动表情,甚至偷听下厕所里学生的聊天内容——这些细节比任何宣传册都真实。
毕竟,我们要选的是让孩子能呼吸六年的地方,又不是买股票投资。你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