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埔区小学入学条件,快看看你的孩子适合上香港的学校吗?

择校记:大埔区家长们的隐形战场

去年秋天,我和朋友阿明坐在大埔海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他的小女儿在草地上追逐鸽子。他突然叹了口气:“你知道吗?为了她明年能进心仪的小学,我已经三个月没睡好觉了。”阳光很好,但他的眉头却紧锁着——这就是香港大埔区无数家长的缩影。

说到入学条件,表面上无非是那几样:学区划分、计分办法、面试表现。但真正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社交博弈。就拿“世袭生”制度来说,表面上是为了照顾校友子女,实则创造了一个隐形的特权阶层。我认识一位妈妈,为了让孩子符合“首名出生子女”的加分项,甚至推迟了生二胎的计划——这种近乎荒诞的算计,在香港教育体系中却显得如此理所当然。

更让人困惑的是所谓的“亲子面试”。五岁的孩子要被评估“综合能力”,家长要被考察“教育理念”。有一次我陪朋友去面试,看到有个孩子因为紧张把积木弄倒了,那位名校出身的考官立刻皱起了眉头。我不禁想:我们到底是在选拔学生,还是在选拔最会表演的家庭?

住址证明这件事就更微妙了。大埔某些名校周边的租房价格比同区高出20%,还有人专门做“学位房短期租赁”的生意。我认识一个家庭,明明住在太和,却非要租个埔中的信箱地址——这种全民参与的灰色游戏,让“就近入学”的初衷变得讽刺起来。

香港大埔区小学入学条件

说到宗教背景加分,这可能是最让我矛盾的一点。朋友为了让孩子进某教会名校,全家受洗成了教徒。周日总能看到他们一家穿着正装去做礼拜,但聚会结束后讨论的永远是“今年录取线会不会提高”。信仰在这里变成了一场精致的功利主义表演。

有时候我会想,我们如此焦虑,到底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还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在大埔的茶餐厅里,经常听到妈妈们比较各自孩子拿到了多少份“录取通知书”——这些五岁孩子的人生,过早地被贴上了价签。

或许真正的入学条件,从来都不在招生简章上写着。它藏在每个家长熬夜准备申请材料的黑眼圈里,藏在那些突然开始去教堂的家庭的祷告词里,藏在为了0.5分加分而辗转难眠的深夜里。

望着阿明女儿无忧无虑奔跑的身影,我突然觉得:在这个疯狂的游戏里,我们是不是早就忘了,教育最初的模样?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185 8905 212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9:30-18:30,
节假日休息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