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元朗区中学入学条件,香港上学必看秘籍
元朗上学的门槛,远不止分数那么简单
去年帮朋友的孩子打听元朗区中学时,我才发现所谓的”入学条件”根本就是个伪命题。教育局官网上那些标准化条款——什么”就近入学”、”成绩优先”——放在现实中苍白得像张复印了十次的纸。真正决定一个孩子能去哪所学校的,往往是些永远不会印在招生简章上的东西。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遇到一位在元朗当了十五年教务主任的陈老师。他在茶餐厅用筷子蘸着茶水在桌上画圈:”你说Band1学校看成绩?没错。但成绩怎么来的?有些家庭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请港大生补全科,周末雷打不动去太子补习天王课堂。元朗乡郊那些劏房里的孩子呢?父母收工回家都十点了,能盯着写功课就不错了。” 他突然压低声音:”知道吗?去年有家长直接带着律师来谈’捐赠协议’,你说这算不算入学条件?”
这种隐形的筛选从入学面试就开始了。有些学校会看似随意地问:”假期常和家人去哪里旅行呀?” 回答迪士尼的还是回答北海道滑雪的,老师心里那杆秤瞬间就倾斜了。我见过有个孩子紧张之下脱口而出”去深圳书城”,面试官礼貌微笑的表情纹丝不动,但钢笔在评分表上划过的声音突然轻了很多。
最让我感慨的是元朗特有的城乡割裂。十八乡那些传统围村的孩子,可能三代人都读同一所地区中学;而新移民家庭挤在YOHO Town的楼群里,却拼命想往市区的名校钻。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逻辑在同一个学区里碰撞——一边是宗亲会长老的推荐信依然有分量,另一边是家长群里疯传的”面试题库”卖到两千港币一份。

说到底,元朗中学的入场券早就不单是学生的比拼,更是家庭资源的博弈。当你看到某些学校门口下午停着的保姆车比校巴还多,当发现所谓的”课外活动成就”需要国际比赛证书起步时,那些贴在公告栏上的录取标准,倒更像是对现实的一种温柔讽刺了。
(写完重读时突然想到:或许真正的入学条件,是孩子要先学会看懂这个社会藏在规则下面的规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