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北区幼稚园录取分数线,原来如此
朋友一家去年移民英国前,把儿子从北区某知名幼稚园退学。临走前聚会,她苦笑着说:“没想到逃过了香港的楼市,却没逃过幼稚园的分数线。” 她指的是那所每年录取率不到20%的学校,据说入学面试要考孩子颜色辨认、图形配对,甚至还要观察家长穿什么衣服赴考。
这让我不禁思考:什么时候开始,香港的幼稚园也变得像大学一样需要“录取分数线”了?更讽刺的是,这种分数线从来不会白纸黑字写出来,却真实地存在于每个北区家长的心中。
我曾陪姐姐带她三岁的女儿去面试一家热门幼稚园。等候室里,家长们互相打量着对方的着装、孩子的玩具,甚至手里拿的绘本版本。有个妈妈轻声问我姐姐:“你们上了多少堂面试培训班?”当我听到这个问题时,突然感到一阵荒谬——我们谈论的是三岁孩童啊。
某种程度上,北区幼稚园的“录取标准”已经形成了一套隐形的计分系统:20%看家庭住址(越近越好),30%看面试表现(包括孩子和家长),25%看兄弟姐妹是否在读,剩下的25%则是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也许是你认识校董会里的某个人,也许是你的职业恰好是学校需要的“家长资源”。

最让我担忧的是,这种看似公平的竞争,实际上正在加剧教育不平等。有钱的家庭可以请私人老师训练三岁孩子面试技巧,可以搬到学校旁边的豪宅区,甚至可以动用社会关系。而普通家庭的孩子,从人生起跑线开始就被迫落后。
我记得小时候上幼稚园,就是家门口那所,每天和邻居孩子一起上学放学。现在的孩子却要为了一个幼稚园席位,经历比大人找工作还严格的筛选过程。某种程度上,这反映了香港社会对“赢在起跑线”的焦虑已经病态到什么程度。
也许我们需要反思:当我们为三岁孩子争抢所谓优质教育资源时,我们到底是在为他们争取未来,还是在满足自己的虚荣和焦虑?毕竟,最好的教育不应该取决于幼稚园的门槛有多高,而应该取决于那里是否真正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成长规律。
下次再听到有人谈论北区幼稚园的“录取分数线”,我大概会建议他们:不如带孩子去公园玩一会儿泥巴,那可能是这个年龄段更需要的“必修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