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九龙城区小学升学率如何,看完可以少走好多弯路!
升学率的数字游戏与九龙城小巷里的读书声
前几天路过九龙城衙前塱道,恰逢放学时分。穿着各式校服的小学生叽叽喳喳地从校门涌出,有个小男孩蹲在路边专注地观察蚂蚁搬家,书包随意甩在身后。这个画面突然让我想起昨天看到的某份教育报告里冷冰冰的升学率统计数据——97.2%,真是一个漂亮的数字。
但我不得不怀疑,我们是否太过痴迷于这些光鲜的百分比?在教育局的统计报表里,每个孩子不过是一个分母上的数字。我家楼下洗衣店老板的儿子去年升中了,他们全家庆祝的方式是在店里挂了半个月的红色灯笼。可是没人知道,这个被计入”成功升学”数据的孩子,其实每晚都要在堆满待洗衣物的阁楼里写作业到11点。
九龙城区的特殊之处在于,这里既有传统名校又聚集着不少新移民家庭。有时候我觉得,这里的教育生态就像侯王道上那家老字号豆腐店——表面维持着传统工艺,实则早已悄悄调整了配方。许多学校推崇的”一条龙”升学模式,看似保障了升学率,却可能过早地扼杀了教育的多种可能性。
我认识一位在区内小学任教的朋友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我们最优秀的教师不是在培养天才,而是在与补习社抢学生。”这句话背后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九龙城区高达96%的升学率中,有多少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又有多少是家长用每小时500港元的补习费堆砌出来的?

有趣的是,在这个升学率极高的区域,我却观察到两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年复一年地加剧,甚至出现了”学前补习”的荒诞现象;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中产家庭开始反思这种追逐名校的竞赛,有人转而选择国际学校,甚至在家自学。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升学”这个词的本意。升学的本质不该是挤进某个特定名校的门槛,而是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道路。在九龙城这个新旧交融的社区里,最动人的从来不是那些漂亮的统计数字,而是像在土瓜湾图书馆里,那些穿着不同校服却一起埋头读书的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
说到底,教育不是一场必须要赢的竞赛,而是一段需要用心陪伴的旅程。九龙城的升学率再高,也不及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自由成长来得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