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沙田区中学升学率如何,孩子到香港上学需要注意什么?
数字背后的焦虑:我在沙田看到的升学执念
前几天路过沙田新城市广场,看到几个穿着不同校服的中学生聚在星巴克写作业。桌上摊开的不是饮料点心,而是厚厚的DSE模拟试卷。其中一个男生揉着太阳穴叹气:“这次mock exam再跌分,我妈真要送我去深圳读国际学校了。”
这话让我愣在原地。曾几何时,沙田区的升学率变成了一把悬在无数家庭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作为在沙田住了十几年的老街坊,我目睹了这里教育生态的诡异蜕变。表面上,区内的培英、沙田苏浙这些传统名校依然保持着90%以上的大学入学率,但数字背后藏着太多没人敢说破的真相。
我最想质疑的是:我们是不是把“升学”这个概念理解得太狭隘了?

去年帮亲戚的孩子选校,跑了五六家中学校园开放日。每间学校都在显眼处挂着JUPAS录取率的巨幅海报,却没人愿意聊聊那剩下的30%-40%学生去哪了。有个副校长私下坦言:“现在家长进来第一个问题就是升学率,第二问有没有清华北大保录项目。仿佛送孩子进不了三大就是教育失败。”
这种焦虑催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我认识几个沙田家长组了“补习突击队”,每周载着孩子跨区赶场补课,从沙田到旺角的补习天王,再到铜锣湾的雅思速成班。有个妈妈甚至辞去银行工作专职当“陪读经纪人”,手机里存着二十几个补习老师的档期表。
更荒诞的是,某些学校开始玩起数字游戏。把副学位、海外三流大学都算进升学率,用漂亮的百分比装饰校务报告。这让我想起超市里把过期食品重新贴标签的伎俩——本质上都是消费欺诈。
但最让我忧心的是孩子的状态。亲戚家读中五的男孩,眼镜度数两年涨了200度,书包里永远放着胃药和提神饮料。有次家庭聚会时他突然说:“我觉得自己像赛狗场里的格力犬,看见电兔子就只能拼命跑。”全场大人瞬间沉默。
说到底,沙田的升学率焦虑其实是整个香港教育的缩影。当我们的评价体系只剩下冷冰冰的百分比,当孩子的价值被简化为JUPAS分数,所谓的名校光环不过是我们集体编织的幻觉。
或许该学学隔壁马鞍山那所不起眼的教会学校。他们去年升学率虽然只在中等徘徊,但开了全港首个“人生规划实验室”,带学生去大埔农庄学 permaculture,到观塘工厦体验社会创新。有个毕业生后来成了绿色餐厅主厨,在校刊上说:“这里教会我的不是如何考试,而是如何生活。”
每次看到沙田火车站里那些穿着校服、眼下带着黑青色的孩子们,我都想问问:当我们执着地追逐升学率数字时,是不是弄丢了更重要的东西?
毕竟,人生的竞赛场从来不止一个大学门槛。而那些真正决定孩子能走多远的,从来都不是贴在校园荣誉墙上的那个百分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