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元朗区小学报名攻略,想上香港学校的家长看过来吧!

元朗择校手记:当教育变成一场精心设计的丛林游戏

上周和太太在又新街吃煲仔饭,隔壁桌一对父母为孩子的选校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妻子坚持要选那所号称”元朗伊顿”的直资小学,丈夫则掐着计算器念叨:”国际班每年多交四万八,还要买债券,真当我们的钱是大风吹来的?” 听着他们的争论,我突然想起三年前自己带着女儿走遍元朗38所小学的经历——那简直是一场需要精密计算的丛林探险。

很多人以为择校就是对比升学率和校舍面积,要我说这简直像用体重秤去量一个人的魅力。真正关键的,反倒是那些从来不会印在招生简章上的细节。比如说,你注意过不同学校门口放学时家长们的表情吗?天水围那所热门官立小学门口,每个家长脸上都写着同样的焦虑,仿佛孩子晚出来五分钟就会错过某个秘密补习班;而屏山那边一所不起眼的村校门口,家长们居然聚在一起讨论哪家的茶果做得最正宗。

我特别想谈谈一个很少被提及的悖论:那些拼命把孩子塞进”名校”的家长,可能正在剥夺孩子最重要的东西——犯错的权利。记得有次参观某间热门私立小学,他们的科技实验室确实令人惊叹,但走廊里贴满的”全港数学竞赛冠军”照片,总让我觉得像是在参观某个精密仪器加工厂。后来我选择了一所看起来”平庸”的教会学校,只因为带女儿参观时,看到有个小男孩在操场摔倒了,老师第一反应不是急着扶他起来,而是蹲下来问他:”你想自己试试站起来吗?”

元朗的择校地图其实暗藏玄机。北边那些打着”双语教学”旗号的学校,可能请的外教只是来旅游的背包客;而南边某些老牌学校虽然设施陈旧,却藏着教了三十年的语文老师,能一眼看出孩子作文里哪个词用得特别灵光。有个做教育研究的朋友跟我说了个冷知识:元朗区其实藏着全港比例最高的”非华语学生”,这意味着如果你选对学校,孩子从小就能在操场上学会用三种语言玩捉迷藏。

香港元朗区小学报名攻略

最近听说教育局要推行新的小一入学改革,身边的中产父母们又开始新一轮的焦虑贩卖。但根据我这些年的观察,与其纠结于哪所学校能让孩子变成”赢家”,不如先想清楚:你希望孩子十年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次在轻铁上遇到个中学生,她校服上别着不太起眼的校徽,却能用流利的英语给外国游客指路,还能用客家话跟卖菜阿婆讨价还价——这种鲜活的生命力,可不是什么名校排行榜能量化的。

说到底,元朗的小学择校就像在找一碗最合口味的豆腐花。有人非要去排队两小时的名店,有人却能在街角发现意外惊喜。我女儿现在每天放学都会叽叽喳喳说今天又学会了什么奇怪的知识,上周居然是教怎么分辨不同品种的蜻蜓——这种让人笑出来的教育瞬间,或许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寻找的。

(写完这篇突然想起,明天还得去给儿子交小一入学申请表,这次应该不会再像当年那样失眠三个月了吧?大概。)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185 8905 212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9:30-18:30,
节假日休息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