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东区幼稚园报名攻略,看完之后对香港择校会有更全面的认知!
朋友上个月找我喝酒,两杯下肚就开始大倒苦水,说为了给孩子报个幼稚园,他们夫妻俩差点闹到要离婚。我听了不禁哑然——这不就是五年前我和太太经历过的翻版吗?香港东区的幼稚园报名,表面上是一场教育竞争,暗地里简直成了家庭关系的试金石。
很多人会告诉你准备材料、注意截止日期这些表面功夫,但据我观察——或者说血泪教训——真正的关键根本不在这里。东区作为港岛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家长最容易陷入“选择过剩”的困境。我记得当时走访了七家幼稚园,每家都说得天花乱坠,回来后和太太吵了整整三个晚上。最后我们发现,与其纠结于哪家排名高零点几分,不如想清楚:我们最希望孩子在这三年里获得什么?是学术启蒙?社交能力?还是单纯快乐的童年回忆?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一个反直觉的观点:有时候名气最大的学校反而最不适合普通孩子。我邻居的孩子前年进了某间号称“状元摇篮”的幼稚园,结果现在才五岁就已经戴上了眼镜,每天背著比他半个身子还大的书包。他妈妈私下跟我说,真后悔当初被名校光环冲昏头脑。所以你看,择校这件事,别人趋之若鹜的,未必就是最好的选择。
报名策略上,我发现太多家长把精力全放在申请信和面试准备上,却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时机。东区几家热门幼稚园,往往开放报名后两三天就额满。但有意思的是,如果你肯在放榜后继续跟进,经常能捡到漏——总有家庭会同时拿到多个offer然后放弃学位。我家老二就是这样进的现在这所幼稚园,当时我们已经绝望地准备选择备选方案了,却在开学前一周突然接到补录通知。
说到面试,我觉得很多家长都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去年陪我姐带她孩子去面试,看到有家长给孩子准备了厚厚一叠“可能问到的问题及答案”,简直像是在准备上市公司路演。其实老师最想看到的,不就是个普通但快乐的孩子吗?我女儿当年面试时,老师问最喜欢什么玩具,她老实说“最喜欢咬玩具的耳朵”,把老师逗得哈哈大笑——最后居然录取了。也许幼稚园老师看惯了精心调教过的“小大人”,反而更珍惜孩子的那点天真烂漫?
当然,说到香港的教育问题,总是带着些许无奈。我常常想,为什么我们要把四五岁孩子的前途搞得如此紧张?也许这背后反映的是港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感——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忘了人生其实是场马拉松。
最后给个建议:在提交申请前,找个工作日的下午去心仪幼稚园门口站一会儿。看看放学时走出来的孩子是什么表情?是疲惫不堪还是活力满满?家长和老师的互动是自然融洽还是公式化?这些细节比任何宣传册都真实。
说到底,择校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就像我朋友最后感慨的:“选哪家都会后悔,也会庆幸。”毕竟教育从来不是单向输送,而是孩子、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一场漫长对话。东区的幼稚园选择再多,找到适合自己家庭节奏的,才是最好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