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水埗区中学入学条件,看完之后对香港择校会有更全面的认知!
深水埗的课室,装得下多少个未来?
每次路过深水埗的旧楼窄巷,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穿校服的学生。他们有的咬着面包匆匆赶路,有的蹲在唐楼楼梯间抄作业,校服领带歪在一边。我不禁想:这些孩子,究竟是怎样踏进中学门槛的?
官方说法总是很漂亮——”按成绩分配”、”兼顾学区划分”。但真正在这里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深水埗的入学游戏,玩的是一套更复杂的规则。
去年帮亲戚的孩子申请学校时,我才真切体会到这种荒诞。那孩子成绩中上,但偏偏卡在Band1尾Band2头这个尴尬位置。循正规渠道申请时,教务主任笑眯眯地说:”不如考虑下我们学校的’特色课程’?我们有机器人编程班,不过需要额外活动经费。”后来才懂,这所谓的”特色课程”根本就是变相的”敲门砖”。
最讽刺的是,深水埗作为全港最贫穷的社区之一,偏偏藏着几所声名在外的传统名校。这些学校一面享受着政府额外拨给的”弱势群体补助”,一面又通过各种隐形筛选机制把真正底层的孩子拒之门外。我见过住在劏房的孩子每天跨区去屯门上学,只因他所在学区的学校”不适合升大学”。
有人说这是家长的选择,但我亲眼见过在入学咨询会上,一个单亲妈妈怯生生地问:”如果交不起海外游学费用,会不会影响孩子参加课外活动?”招生老师的笑容立刻淡了几分。那一刻,教室里的空调似乎突然变冷了。
当然也有例外。某次在街角茶餐厅,听到两个老师模样的人在讨论某个学生:”那个劏房仔真是争气,我们破例收他就是看中他身上那股劲。”这话让人既欣慰又心酸——为什么寒门学子需要”破例”才能获得本该公平的机会?
深水埗的天台学校越盖越高,但教育的梯子似乎越来越陡。当别的学区在讨论要不要引入AI教学时,这里的学校还在为基本设施发愁。有次我去参观某校舍,惊讶地发现他们的电脑室还在用CRT显示器,校长苦笑道:”这些旧机器走不动最新教学软件,但好过没有。”
或许真正的入学条件,从来就不只是成绩单上的数字。它关乎你能否负担得起那套贵得离谱的校服,能否参加得起那些”非强制”的海外交流,甚至是你家的地址邮编——虽然明面上不说,但谁不知道某些邮编在申请时就是自带光环?
深夜路过深水埗的街头,常能看到补习社的灯还亮着。那些埋首苦读的侧脸,仿佛在证明着什么。我不禁想:要多么努力,才能越过这些看不见的门槛?而当他们终于踏入理想的校园时,身上是否还带着这个街区的烟火气?
教育的公平从来不是把所有人塞进同一套模具,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带着自己的底色,从容地走向未来。深水埗的孩子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一个真正承认他们价值的入场券——无论这张券的形式是分数、特长,或者仅仅是给予一个不被偏见过滤的机会。
(写完这篇文章时,窗外正好传来学生放学的喧哗声。他们嬉笑着走过斑马线,书包甩在身后,仿佛所有的门槛都不存在。但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