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埔区小学录取分数线,香港上学必看秘籍

分数线背后的焦虑:我在大埔区为女儿择校的三年挣扎

去年某个下着雨的周二下午,我坐在大埔墟站的星巴克,无意中听到隔壁桌两位母亲的对话。她们压低声音交换着各校的”内部消息”,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快速滑动,展示着密密麻麻的数据表格。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些家长对录取分数线的痴迷,已经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军备竞赛。

我女儿今年升小一,但这场地狱般的择校之旅,其实从三年前就开始了。当时听说心仪的宝湖道那所热门小学,最低录取分已经飙到破纪录的145分——是的,香港的入学计分制度复杂得像高数题,有兄弟姐妹在读加10分,宗教信仰加5分,连住在校网内都能赚到宝贵的几分。

但最讽刺的是,我们拼命追逐的这些数字,某种程度上正在异化我们的育儿方式。我认识一位律师妈妈,为了凑够”首名子女”的15分,特意推迟了生二胎的计划。还有家长专门搬到校网内的老唐楼,就为了那区区的地址加分,哪怕每天通勤要多花四十分钟。

我记得有次参加学校开放日,校长在台上侃侃而谈”全人教育”,台下家长却都在窃窃私语:”去年最低收生分数是多少?””今年会不会有世袭生超收?”真是莫大的讽刺——我们嘴上说着要培养快乐的孩子,实际上却把孩子的童年变成了分数博弈的筹码。

香港大埔区小学录取分数线

当然话说回来,这种焦虑也不是空穴来风。大埔区虽然不算传统名校区,但近几年人口流入让竞争白热化。某所双语小学的录取率已经跌到惊人的3:1,比考公务员还难。有中介甚至做起了”择校咨询”的生意,每小时收费2000港元,专门教家长如何最大化积分。

如今再看这些录取分数线,我觉得它们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香港教育体系的深层矛盾。我们既想要教育公平,又难以抗拒精英主义的诱惑;既批判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参与这场游戏。就像我太太常说的:”我们可以不在乎分数,但能承受孩子被分到二线学校的后果吗?”

最近我开始带着女儿参观那些”分数线”稍低的学校,意外发现有些校园氛围反而更轻松活泼。孩子们在操场上的笑声是真实的,老师眼里的光也是炽热的。这让我开始怀疑——我们追求的到底是真正的优质教育,还是只是一个让人安心的数字标签?

说到底,录取分数线永远不会告诉你,某个孩子是否在课堂上闪耀过好奇的目光,是否在操场上交到了知心朋友。而这些,或许才是教育中最该被”评分”的维度。

(后记:就在上周,我们最终选择了一所离家不远的中等排名小学。报名表交上去的那一刻,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解脱——原来放下对数字的执念,本身就是最好的入学准备。)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185 8905 212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9:30-18:30,
节假日休息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