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荃湾区幼稚园升学率如何,看完之后对香港择校会有更全面的认知!
荃湾幼稚园:当升学率成为家长的焦虑指标
上周在荃湾广场的星巴克,我无意中听到两位年轻妈妈的对话。”我家轩轩去年进了圣若瑟,听说他们毕业生八成能进拔萃小学部…”另一位立即接话:”但我们家选的那间虽然名气不大,老师反而更关注孩子情绪发展…”这场对话让我突然意识到,在荃湾这个老区,幼稚园升学率早已成为家长圈里的隐形货币。
说实话,最初研究这个话题时,我带着某种偏见——升学率?不过又是香港教育竞技化的另一个注脚罢了。但当我真正走访了荃湾区内六七间幼稚园后,发现事情远比想象中复杂。比如海滨那家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小型幼稚园,去年毕业生”仅”有65%进入所谓名校,但他们的教学总监对我说了句很触动我的话:”我们不是在准备小学生,而是在陪伴最后一代能自由玩耍的幼儿。”
这让我想起邻居陈太的选择困境。她去年为儿子放弃了某间升学率92%的知名学府,选择了家附近一间师生比1:8的村校。”每天多出两小时亲子时间,比起多几个百分点升学率,这才是真实的生活质量。”她说这话时,窗外正传来她孩子和邻居玩闹的笑声。这种选择背后,其实是对教育本质的重新思考——我们到底在为什么而教育?
有趣的是,荃湾区的升学率统计本身就存在某种误导性。有些学校会把进入任何英文中学都算作”成功升学”,有的则只计算传统名校。更不用说那些隐形的”升级包”——额外付费的面试培训班、精心包装的portfolio制作服务,这些附加项目正在悄悄改变着升学的游戏规则。
我最担忧的反而不是升学率本身,而是这种数据如何异化我们的教育观念。有间幼稚园园长私下坦言:”现在家长面试第一句就问升学率,反而没人关心我们的绘本阅读课程有多丰富。”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香港中产阶层日益加深的教育焦虑。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优质教育”。在荃湾这个新旧交融的社区,我反而看到了一些希望:有幼稚园开始引入森林教育课程,带幼儿去城门水塘认识自然;也有学校坚持保留粤语童谣教学。这些无法被量化的教育内容,正在悄悄滋养着孩子的另一种成长维度。
说到底,升学率就像爱情的GDP——能说明一些问题,但绝对衡量不出真正的幸福质量。下次有人再炫耀某校百分百升学率时,或许我们可以多问一句:那么,他们的孩子还会在雨天故意踩水坑吗?还相信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可能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