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西区小学入学条件,看完可以少走好多弯路!
去年秋天,我在半山某咖啡馆偶遇一位正在填表的年轻妈妈。她面前摊着七八份入学申请表,指尖的钢笔在”家庭背景”一栏反复盘旋。”你说,写丈夫是投行总监好,还是简单写’金融从业员’更妥当?”她苦笑着向我这个陌生人发问,”我听说有些学校偏爱’专业精英’,有些则更看重’社区参与度’。”
这个场景像极了香港精英教育的隐喻——每个人都在精心策划自己的入场券。中西区作为传统名校聚集地,其入学游戏规则远比教育局文件上那几句”就近入学””计分办法”复杂得多。表面上按制度运行,实则暗涌着只有圈内人才懂的门道。
令我诧异的是,不少家长仍执着于”住址证明”的军备竞赛。三年前有朋友特意租下卑利街的老唐楼,月付两万却只为那个PMQ旁的邮政编码。但最近风向突变,某校突然更看重家长在校友会的活跃度——这让我不禁怀疑,所谓”客观标准”根本就是流动的沙丘。就像荷李活道那家突然爆红的咖啡店,昨天还在追捧手冲技艺,今天就开始强调豆子的可持续来源。
最讽刺的或许是”兄弟姐妹在读加分”条款。这本是为促进家庭凝聚力的设计,却催生出诡异的”入学套利”现象。我认识一对夫妻让长子连续报考五所名校,最终选择录取门槛最低的那所,纯粹为给三年后的幼子换取那张宝贵的”兄弟姊妹在读证明”。教育竟成了某种期货交易,说起来真是魔幻。
宗教背景加分制度更值得玩味。作为无神论者,我曾质疑这种安排的公平性。但某位教会学校校长私下坦言:”我们看的不是受洗证书日期,而是家庭是否真正参与社区服务。”这话半真半假——既像是对制度漏洞的辩护,又像是某种价值宣言。就像士丹顿街那些混搭风格的建筑,新旧规则总是在博弈中共存。
真正让我忧虑的是这种筛选机制对童年本质的侵蚀。五岁孩子需要准备”个人作品集”,六岁要展示”社会服务记录”。某次在中山纪念公园遇到个哭闹的男孩,拒绝配合母亲拍摄”亲子骑行照”。母亲厉声说:”这是要交给圣士提反附小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们是不是正在用镀金的枷锁绑架下一代?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名校”的真正价值。当人们盯着圣保罗、英皇的书院的名气时,往往忽略了坚尼地城那些小型国际学校的创新教育。就像所有人都挤在上环站等港岛线特快车时,可能忘记步行穿过太平山街反而能看到更独特的风景。
归根结底,入学条件不过是社会价值观的显微镜。当中西区的家长在纠结要不要让小孩学竖琴加分时,其实是在回答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我们究竟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是精致利己的精英,还是保有生命本真的普通人?
那个咖啡馆遇到的母亲最后在职业栏写了”艺术策展人”——虽然她已十年未策展。看着她如释重负的表情,我突然想起张国荣阿飞正传里的台词:”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香港的教育竞争何尝不是如此,我们都在不停飞翔,却忘了问自己究竟要飞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