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荃湾区中学入学条件,快看看你的孩子适合上香港的学校吗?
荃湾的校门,到底为谁而开?
上周在沙咀道等红绿灯时,偶遇两位中年母亲激烈讨论着什么。凑近一听,原来是在比较区内几所中学的”收生偏好”。其中一个拍着大腿说:”我专门让囡囡学了三年单簧管,结果面试时校长问都没问!”另一个苦笑:”至少你女儿还能进面试,我们连申请表都石沉大海。”
这种场景在荃湾街头再熟悉不过。表面上,每所中学的招生简章都写得清清楚楚——按成绩、按居住区域、按课外活动表现。但真正经历过这场”战争”的家长都知道,那些印刷精美的招生手册背后,藏着太多没说出口的潜规则。
就拿我最熟悉的L中学来说吧。官方要求是Band1成绩+荃湾区内居住,但去年实际录取的80个学生里,有17个来自九龙塘某著名小学——这个数字巧合得令人怀疑。我侄子去年以0.5分之差落选,后来才听说当年录取线其实浮动很大,对某些”特定背景”的学生会有隐性加分。这种操作在教育界心照不宣,就像茶餐厅的”熟客套餐”,不会写在菜单上却真实存在。
更让人困惑的是所谓的”特长录取”。朋友的儿子痴迷昆虫研究,家里养了二十多种甲虫,面试时带着自制标本集去见校长。结果招生主任委婉表示:”我们更倾向团体类才艺,比如管乐团或者篮球队。”难道教育已经变成了标准化生产线,连孩子的兴趣爱好都要符合KPI考核?

我有时在想,我们是不是在自欺欺人?表面上推崇多元教育,实际上仍在用工业时代的思维模具筛选学生。那些招生标准像一把把精密卡尺,量出来的都是符合规格的”标准件”,却把最有创造力的棱角都磨平了。
最近有个现象很有意思:荃湾南区突然冒出不少”艺术特长培训班”,专门教孩子油画和雕塑。打听才知道,原来新上任的教育局官员偏爱视觉艺术,今年可能要增加相关录取权重。你看,连教育理念都会随着人事变动而摇摆,就像海边的风向标。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任何入学制度都不可能绝对公平。但至少可以更透明——为什么不公布具体加分细则?为什么面试评分标准总是云山雾罩?教育资源的分配不该像黑箱操作,让家长像猜谜一样碰运气。
下次经过荃湾的中学,不妨看看那些放学出来的孩子。他们脸上应该带着对知识的好奇,而不是过早被筛选机制刻印的疲惫。毕竟教育的真谛,不该是选择”最适合学校”的学生,而是打造”最适合学生”的学校。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二十年前我申请中学时,校长只问了一个问题:”你喜欢看什么书?”那时没有那么多量化指标,教育反而更有人情味。或许我们该好好想想,这些年的”进步”,到底是在前进还是在绕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