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北区小学择校指南,看完这些不用再东奔西走查资料了
北区择校手记:当我们在谈论名校时,究竟在追逐什么?
去年秋天,我陪朋友在粉岭看房。中介眉飞色舞地指着地图说:”这小区对口XX小学,去年升Band1比例涨了五个点。”朋友当即掏出计算器开始算月供,仿佛那五个百分点能直接兑换成孩子未来的幸福指数。我不合时宜地想起小时候在屯门读的屋村小学——操场上的蚂蚁窝比多媒体教室更让我们着迷。
北区的家长圈有个心照不宣的共识:选校就是选赛道。沙头角中心小学的客家文化课做得惊艳,但总会有人小声补充”不过英语课时比上水名校少三节”;凤溪创新小学的STEM实验室堪称豪华,又难免被嘀咕”创校时间太短,校友网络弱”。这种精密的权衡游戏,让我想起茶餐厅里那些拿着量杯调鸳鸯的老师傅——每滴奶浆都要计较得失。
真正让我反思的是某个雨天的发现。在联和墟街市买菜时,偶遇曾经采访过的状元家长。她正为三块钱的菜价和摊主理论,而她的儿子去年刚获全港数学奥林匹克金奖。”名校光环再亮,照不亮菜市场的算计。”她苦笑着抖落伞上的水珠,”我们赌上的何止是学区房差价?还有全家十年不敢换的沙发。”
最近有个现象很有意思:大埔区的家长开始组团考察打鼓岭的村校。不是因为这些学校突然开了IB课程,而是有人发现这些学校后山的自然教室比空调房更能治愈孩子的近视眼。我的朋友陈太甚至做了个大胆决定——放弃抽签热门名校,把孩子送进只有五间教室的乡村小学。”当所有孩子都在背剑桥英语时,我女儿在观察螳螂蜕皮。”她说这话时眼里有光,那种光我在中环精英家长脸上从未见过。

当然不是说要浪漫化资源匮乏。北区确实存在硬件落差,有些学校连标准跑道都没有。但值得我们警惕的是,那些印在宣传册上的数字游戏:用毕业生人数除以总学生数得出的升学率,永远算不出每个孩子被牺牲的午休时间;用奖学金金额堆砌的辉煌榜单,衡量不了那些在图书馆角落偷偷读漫画的快乐。
或许择校的真正智慧,在于看清教育不是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比对。当我看到有学校把大埔区昆虫图鉴编入正式教材,当我知道有老师带着学生用数学课计算街坊凉茶铺的盈亏平衡——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尝试,反而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最近路过上水某名校,听见围墙里传来管乐队的练习声。突然想起二十年前我母校那架总是走调的老风琴,音乐老师踩着踏板大喊”跑调怎么了?快乐又不需要绝对音准”。择校这场没有标准答案的考题,或许最后的得分点不在于选中了多完美的学校,而在于我们是否还记得:教育最珍贵的部分,永远无法被量化成排行榜上的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