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葵青区中学择校指南,点赞+收藏+关注走一波!

葵青择校记:当教育变成一场豪赌

去年夏天,我陪表姐走访葵青区的几所中学。站在某校门口,她突然叹了口气:“感觉像在赌场下注,只不过赌上的是孩子未来十二年的人生。”这句话像根刺,扎进了我心里。

说实话,葵青区的教育资源分配挺有意思——就像港铁青衣站转车,有人直奔东涌线名校圈,有人却困在荃湾线的普通站。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不少家长执着于追逐那两三所“传统名校”,甚至宁愿每天多花两小时通勤。但有意思的是,我认识的几个真正出色的年轻人,反而都来自那些被标签为“二线”的学校。

就拿荔景山上的那所中学来说吧。外界总说它的DSE成绩“不够亮眼”,但我邻居家的孩子在那里参加了天文学会后,居然自己组装了望远镜参加国际比赛——这种教育成果,难道不比多考两个5更珍贵吗?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是不是被那些光鲜的升学率绑架了太久了。

最近有个趋势让我担忧:某些学校开始把“境外升学率”当作新卖点。上周参观开放日,听到校长滔滔不绝地说着“去年有20%学生赴英美留学”,却没人提到剩下的80%去了哪里。这种精英主义的叙事,正在把教育变成一场残酷的淘汰游戏。

香港葵青区中学择校指南

我特别想问问家长们:你们到底在害怕什么?是怕孩子进不了大学,还是怕在亲戚茶聚时没面子?见过太多家庭把择校变成军备竞赛,最后孩子累垮在补习班,家长失眠在排名表前。说真的,葵青区最需要的不是又多一所“名校”,而是让每所学校都能找到自己的办学灵魂。

有个教师朋友跟我说过实话:“有些学校宣传的‘小班教学’,实际是把学生按成绩分班,A班配最好师资,E班自生自灭。”这种隐形分层比公开的精英制更可怕,它让教育公平成了笑话。

如果你问我该怎么选,我会建议:周末去学校附近转转,看看放学时学生的眼睛是否还有光;找在读家长悄悄打听,体育课是不是总被“借”去考试;翻开学校年报,看看课外活动经费占总支出的百分比——这些细节比任何宣传册都真实。

说到底,教育不该是赌博,而应该是播种。在葵青这样多元的社区,或许我们该停止追逐“最好”的迷思,开始寻找“最合适”的可能。毕竟,能让木棉树长成木棉、让白兰花香飘十里的,才是真正的好土壤。

(后记:表姐最后选了那所有天台农园的学校,她说:“能让孩子知道蔬菜怎么长大的地方,应该不会太差。”)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185 8905 212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9:30-18:30,
节假日休息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