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区中学有哪些,看完可以少走好多弯路!

海风与课铃:南港中学教育的另一面

上周和一位从加拿大回流的老友喝茶,他正为女儿择校发愁。“南区这么多中学,哪所真正适合她?”他翻着教育局的册子苦笑,“资料列得清清楚楚,可就是看不出每所学校的心跳。”

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参与南区教育论坛的经历。当时有位校长发言时说:“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在升学率,在于教会学生看海。”台下有人窃笑,我却觉得这话值得玩味。香港的教育体系总被诟病功利,但南区这些临海而建的学校,确实带着某种特殊的呼吸节奏。

就拿港岛南区的国际学校热潮来说吧。不少家长冲着“全英文教学”和“国际课程”蜂拥而至,但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这些学校最受欢迎的课外活动反而是中式龙舟和本地生态考察。圣士提反书院的学生去年自发整理了赤柱抗战历史档案,英基学校的学生用三年时间追踪南区海岸线生态变化——这些项目比任何宣传册上的数字都更能说明问题。

不得不提的是南区教育的空间哲学。与传统名校挤在寸土寸金的地段不同,这里的学校大多拥有让人羡慕的空间。嘉诺撒圣心书院的无敌海景教室、香港国际学校的临海运动场,某种程度上重构了学习与自然的对话关系。我采访过几个在这里就读的孩子,他们普遍提到“下课后能看见海平面”带来的奇妙治愈感——这或许比多考几分更重要?

香港南区中学有哪些

但南区教育也面临着自己的悖论。随着南区豪宅越来越多,部分学校不经意间成了阶层过滤器。有家长和我坦言,选择某些学校纯粹是因为“同学家庭背景比较整齐”。这种隐形的同温层效应,会不会让年轻人失去接触真实社会的机会?去年南区某中学发生的“游艇派对风波”,就暴露出这种环境可能带来的认知局限。

我最欣赏的其实是南区一些较小规模学校的实验精神。像是香港犹太教国际学校把不同文化背景的冲突转化为教学资源,南岛中学把海洋科学做成跨学科项目。这些尝试未必能立即体现在公开试成绩上,但确实在培育某种更重要的能力——如何在多元环境中找到自己的锚点。

如果非要我给朋友建议,我会说:别只看学校排名,下午四点去校门口看看。听学生讨论是要赶补习还是去冲浪,看老师是匆匆离开还是留下来指导学生踢球。南区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些海风中的日常片段里。

(写完这些突然想到:当全港都在讨论STEM教育和人工智能时,南区学校坚持的海洋教育与在地关怀,会不会反而是面向未来的另类准备?这个问题,就留给时间回答吧。)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185 8905 212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9:30-18:30,
节假日休息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