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荃湾区中学升学率如何,这些你都get到了吗?

升学率迷思:荃湾中学生的数字游戏与真实人生

前几天在荃湾广场的咖啡店等人,无意间听到隔壁桌两位家长的对话。“阿明今年升中五,他们学校去年升学率有87%,但我看他每天打机打到凌晨,真係唔知点算”(真是不知道怎么办)。另一位家长马上接话:“87%算好了!我女那间号称92%,但去年真正入到三大(港大、中大、科大)的不到20人…”

这样的对话在荃湾区随处可见。作为一个在这区住了十几年、又恰巧有亲戚在教育界工作的人,我不禁思考:我们是不是太过迷信这些冷冰冰的数字了?

数字背后的真相

先说个可能得罪人的观点:香港中学升学率,某种程度上是场精心设计的营销游戏。教育局公布的整体数字往往掩盖了关键细节——究竟是多少学生进入顶尖大学?多少是勉强挤进自资学位?又有多少最终选择重读或直接就业?

香港荃湾区中学升学率如何

就拿荃湾区几所“名校”来说吧。某传统英中每年大肆宣传其95%以上的升学率,细看其升学报告却发现,其中近三成学生入读的是海外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基础课程。这算不算真正的“升学”?见仁见智。

另一方面,区内一些band 2学校虽然整体升学率只有70%左右,却能够让学生进入更适合的专业领域。我认识一个荃湾公立中学毕业的年轻人,当年成绩平平,最后选择职训局的飞机维修课程,现在月入三万有余——这种成功,永远不会出现在传统的升学率统计中。

教育焦虑与社区生态

荃湾有个很有趣的现象:越是邻近私人屋苑的学校,越容易陷入升学率的军备竞赛。海滨花园附近的学校与梨木树邨附近的学校,仿佛活在两个平行世界。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资源上,更体现在家长的心态上。

我表姐的孩子在区内一所band 1中学就读,她曾经向我吐槽:“每个月都要交近千元的补充练习费,放学后还要赶去补习社。有时看着孩子这么累,我也怀疑这样值不值得。”这种焦虑感,在荃湾的屋苑走廊、商场餐厅里几乎触手可及。

超越数字的思考

说到底,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定义“成功升学”?

在我看来,与其纠结于那几个百分点的差异,不如关注学校是否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荃湾区其实有不少学校正在尝试打破这种数字迷思:有的开设了创意媒体课程,有的与本地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这些创新往往不会被纳入传统的升学率计算,但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

下次当你看到某校宣传“升学率再创新高”时,或许可以多问一句:这些数字背后,是多少个熬夜苦读的夜晚?是多少被牺牲的课外活动时间?又是多少个失去笑容的少年?

毕竟,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应该只是把学生送进大学,而是帮助他们准备好面对真实的人生。而这一点,是任何统计数字都无法衡量的。

(完)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185 8905 212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9:30-18:30,
节假日休息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