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观塘区中学入学条件,看完之后对香港择校会有更全面的认知!

观塘择校记:当教育变成一场精心设计的游戏

上周路过观塘协和街,看到几个家长围在校门口指指点点,手里拿着厚厚一沓资料。不用猜,又到了每年这个时候——中学入学季。作为一个在观塘住了十几年的老街坊,我总觉得这里的择校生态特别有意思,像极了一场需要精密计算的博弈游戏。

说实话,现在的入学条件早就不是简单看成绩单了。我邻居陈太去年为了儿子能进那所热门Band 1中学,简直使出了浑身解数。除了要求的全港性系统评估成绩,她还让孩子学了编程、参加了三个义工项目,甚至特意找了钢琴老师突击考级。”现在光成绩好没用啦,”她有天在电梯里跟我抱怨,”学校要看的是’全面发展’,但说穿了不就是变相要求家长投入更多资源吗?”

这话让我想起几年前帮侄女选学校的经历。当时跑了五六间学校开放日,每间都在强调自己的”特色”。有的标榜STEM实验室设备先进,有的吹嘘海外交流项目丰富,还有的甚至把校友网络作为卖点。最讽刺的是有间学校招生主任私下说:”我们其实更看重家长的职业背景,这关系到以后筹款活动的效果。”听得我当场愣住。

观塘区的入学游戏规则其实暗藏玄机。表面上大家都按教育局的派位机制走,但实际上Band 1学校的自主招生名额早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我认识某个中学老师说过,他们学校筛选申请时有个不成文规定:优先考虑有兄弟姐妹在校就读的申请者,这倒不是出于什么传统情怀,纯粹是因为”这样家长配合度更高,管理成本更低”。

香港观塘区中学入学条件

最近还有个新趋势让人担忧——不少学校开始强调”家校合作”,要求家长签署承诺书保证参与学校活动。表面上合情合理,但细想之下,这对双职工家庭或者新移民家长公平吗?我见过有单亲妈妈因为无法配合早上七点的义工活动,孩子最终被调剂到了第三志愿。

有时候我不禁怀疑,我们是不是把入学这件事搞得太过复杂了?记得二十年前在观塘读书那会儿,分配结果贴在教育局门口,大家看完也就认了。现在倒好,整个择校过程变成了一场持续数月的焦虑马拉松,家长孩子都筋疲力尽。

说到底,观塘区的入学条件反映的是香港教育更深层的矛盾:在公平与精英化之间摇摆,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纠结。最近有教育团体提出要改革收生机制,我觉得关键不是制定更多规则,而是先理清我们到底想要怎样的教育——是培养考试机器,还是塑造完整的人?

下次再经过那些围在校门口的家长,我大概会多几分理解。在这个被各种隐形规则操控的游戏里,每个人都在努力为孩子争取最好的筹码。只是偶尔会想,当我们费尽心思把孩子送进理想学校时,是不是也不知不觉成了这个系统的共谋者?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185 8905 212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9:30-18:30,
节假日休息

微信咨询